(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选自《出师表》)
(乙)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选自《隆中对》)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2)庶竭驽钝 驽:
(3)至于斟酌损益 益:
(4)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 翻译下列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乙文中先主说“欲信大义于天下”具体指的是: 、 、 。(请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从甲文作者回忆的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师川外甥奉议 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 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书》)
【注】①奉议:官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②非天质之卑
③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
B. |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
C. |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
D. |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②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
(4)【甲】【乙】两段选文,两位长辈就"怎样才能学有所成"的问题,分别给出了建议。结合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
关键信息 |
学习建议 |
前提条件 |
【甲】 |
业精德成 |
① |
热衷于学习 |
【乙】 |
养心探道 |
第一条建议:② 第二条建议:③ |
全身心投入学习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也。刘璋时入蜀,为梓潼令, 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先主义之,不强逼也。 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 ,转在广都,所居有绩。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 利入甚多,有裨国用 。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若吕乂、杜祺等,终皆至大官,自连所拔也。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领 ① 盐府如故。时南方诸郡不宾 ② ,诸葛亮将自征之,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疡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者久之。会连卒。子山嗣,官至江阳太守。
(节选自《三国志》)
[注]①领:地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②宾:顺服,归顺。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
②不宜以一国之望
③会连卒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B.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C.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D.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
②利入甚多,有裨国用。
(4)诸葛亮为什么要亲自征讨南方诸郡?之后,南征行动为什么"停留者久之"?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阅读两篇短文,回答以下各题。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乃始就学 |
一蹴而就 |
就事论事 |
功成名就 |
B.结友而别 |
别来无恙 |
久别重逢 |
依依惜别 |
C.无以致远 |
勤劳致富 |
闲情逸致 |
学以致用 |
D.意与日去 |
去国怀乡 |
相去甚远 |
去粗取精 |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翻译:只是应当广泛地阅读,了解一些历史事件。
理解:孙权认为吕蒙阅读面窄,建议他在学习经学之外,还要学点历史。
【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翻译:兄长怎么这么晚才知道这件事呢!
理解:鲁肃很晚才知道吕蒙有管理才干,吕蒙对此感到很失望。
【丙】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理解:"才""学""志"关系紧密,"才"要依靠学习来增长,而学习的效果则与"志"有关。
(3)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初,遇 ①善治《老子》。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取材于《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 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 ③十一二。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取材于秦观《<精骑集>序》)
注:①[遇]指董遇,东汉学者。②[惩艾]惩治,惩戒。③[囊时]从前。
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障碍,如吕蒙所提"① ",跟随董遇学习的人所说"② ",都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这需要人们立志勤学来解决。而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警惕"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秦观"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十一二"的经历,则进一步提醒人们 ③。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唐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唐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灔澦堆③。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於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灔澦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 |
沿: |
|
②不以疾也 |
疾: |
|
③发大溪口 |
发: |
|
④仰视天如匹练然 |
如……然: |
|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3)[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灔澦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 ;等到夏秋水涨时, 。
(4)[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鸟喧蛙噪,江上阻风,水漫阡陌,遇此等不顺遂之事,本当烦忧。但换个角度,换种心情,或许心境会有所不同,观此三则短文,当有所悟。 |
【甲】山鸟每至五更,喧起五次,谓□报更。盖山中真率漏声 ①也。余忆曩 ②居小昆山下,时梅雨初霁,座客飞觞,适闻庭蛙,请以节饮 ③.因题联云:"花枝送客蛙催鼓,竹籁喧林______。"可谓山史实录。
﹣﹣陈继儒《岩幽栖事》
【乙】儿子从未远出,初应省试,不能不一往。阻风沙漫洲 ④,舳舻相接 ⑤,郡中宋氏叔侄,移船头就柳阴,棋□其下。崇友拉予看荷花,夕阳反照,荷净花明,萧疏四五人,科头 ⑥握蕉扇,委影池塘,若绘江上阻风图。 二景绝佳。
﹣﹣龚炜《巢林笔谈》
【丙】 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雪电交作大雨如注。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于昏黑中寻一草棚,暂避其下。雨止则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 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惜无有□此为念者。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如怪石,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
﹣﹣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漏声:钟声。漏,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②曩(nǎng):从前。③节饮:(按蛙鸣的)节拍饮酒。④沙漫洲:地名。⑤舳舻(zhú lú)相接:船只首尾衔接。⑥科头:不戴冠帽,裸露头髻。
(1)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因
予
阡陌
或
(2)请将"以""之""于"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方框内。
A.谓 报更
B.棋 其下
C.惜无有 此为念者
(3)请用"/"为【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雷电交作大雨如注
(4)请翻译【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
(5)请在【甲】文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将对联补充完整。
(6)【乙】文中"二景"指的是哪两个场景?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
(7)闻鸟、蛙之聒噪,因风、雨而受阻,遇此等烦忧之事,当以何种心态来面对?请以三则材料中任意一则为例说说你的看法。
(8)积累链接:请写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身处困境仍心怀天下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