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①收之。其妇出戒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②,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其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
②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早知尔耳!”门人欲藏其儿,妇:“无预诸儿事。”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③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汝等虽佳,才具④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⑤;又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注释】①虎贲(bēn):官名,负责侍卫君主和保卫王宫。②举尔所知: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提拔你所了解的人”。③才流:指才能品级。④才具:才能,才干。⑤会止便止:古人按礼节慰问死者家属时当哭泣。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举家号哭 举: ②景王遣钟会看之 遣:
③若才流及父 若: ④会反,以状对 反: 翻译下面的句子
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 选出“儿以咨母”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以其境过清 | B.策之不以其道 |
C.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阅读《赵普》 一文,完成下面题目。(14 分)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宫,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解释划线的字词
家人发箧视之跪而拾之以归
虽多忌克 普颜色不变下面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常劝以/读书 | B.家人/发箧/视之 |
C.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 D.普/明日/复奏其人 |
翻译句子
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从本文中,你能学到赵普的什么精神?“手不释卷”证明赵普读书非常勤奋,请举出两个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中的“乱鸣”在整个场景描写中有何作用?
郦道元的《三峡》这样写猿声:“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本文“猿则百叫无绝”也写猿声,试比较两者在写法或内容上有何不同。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①,克之;以封其子击②。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③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④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司马光《资治通鉴·任座直言》)
【注】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中山:中山国,战国时小国。 ②击:魏击,魏文侯之子,后继承为君,即魏武侯。 ③趋:快走。这里是任座见文侯盛怒,惶恐走出。 ④向者:刚才。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每句各划一处)
①臣 闻 君 仁 则 臣 直
②可 以 一 战 与“以封其子击”中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 |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C.何以知之 |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从魏文侯由“怒”到“悦”这件事,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肉食者鄙神弗福也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
①政治方面:
②军事方面: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解释划线的字
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⑵指物作诗立就
⑶不能称前时之闻⑷即书诗四句下列划线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父异焉 | B.邑人奇之 |
C.父利其然也 |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文的句子)
你从方仲永故事中明白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