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1班生物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在做“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实验时,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具体如下:
1号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和2毫升唾液,并充分搅拌;
2号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和2毫升清水,并充分搅拌;
3号试管:加入馒头块和2毫升唾液,但不搅拌。
将3支试管都放入37℃的温水中保温10分钟,取出冷却后分别加入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试管中馒头的颜色变化。请问:
(1)1号试管馒头碎屑没有变色,原因是馒头中的__________在________酶的作用下变成了麦芽糖。
(2)2号试管馒头碎屑变色的原因是 。
(3)3号试管馒头块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 _。
(4)该实验成功可以说明淀粉在消化道的_________开始被消化。
我市某校的几位同学对生物学知识情有独钟,经常做一些有关生物学的小实验,这次他们准备探究某些条件与大豆种子萌发的关系.
(一)实验步骤:
(1)取三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分别标记A、B、C,并且在瓶底各铺两张餐巾纸,各加适量水.
(2)取30粒黄豆种子分别放入A、B、C杯底的餐巾纸上.
(3)A杯不作处理,B杯用黑布全部罩住,C杯内抽干气体并密封.然后把A、B、C均置于24℃-27℃环境中.(如图)
(二)实验现象
几天后,A、B两杯内的种子多数萌发,C杯内种子无萌发现象.
(三)回答问题:
(1)要证明光照对大豆种子萌发有无影响,你认为应选用 作为对照实验.该实验的结论是 .
(2)要证明空气对种子萌发有无影响,你认为应选用 作为对照实验.
(3)老师认为这几位同学在实验步骤2中的描述欠严密,处理欠妥当,请你指出其中一处不足: .
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a.在一塑料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
b.将10只鼠妇放人实验装置的中央,静置2分钟。
c.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请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回答:
(1)该实验方案中设计了对照实验吗? 。
(2)该实验方案中的实验变量是 。
(3)该实验只用一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为什么?
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取3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分别贴上甲、乙、丙标签。在甲、丙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3瓶中同时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如下图)。观察一段时间后:
(1)哪瓶中的蚯蚓蠕动能力会明显减弱?
(2)甲乙两瓶的实验现象说明: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是 ,其中,乙瓶的作用是 。
(3)若将丙装置放在暗处,则可以进一步探究 对蚯蚓的影响。
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2)作出假设: 。
(3)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两侧的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该实验的变量是 。
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为什么? 。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明亮 |
0只 |
1只 |
2只 |
O只 |
2只 |
阴暗 |
10只 |
9只 |
8只 |
10只 |
8只 |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对上述数据进行如何处理?。
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5)表达和交流。
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
材料用具:2-3条金鱼,温度计,鱼缸,冰块或热水.
(1)提出问题:本次探究提出的问题是______.
(2)作出假设:本次探究作出的假设是______.
(3)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各小组根据其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下面是一个小组同学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绘制的实验结果填写中.
①通过本次探究活动,你认为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______
②在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的实验中,对照实验是_____,实验要重复几次的原因是______.
③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应注意,除______不同外,其余变量均相同当发现结果与假设不一致时,下列不符合科学探究做法的是()
A.否定原来的假设,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
B.按照原来的实验方案重复多次,检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C.检查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重新检验假设
④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