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①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②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③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④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⑤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⑥兵马司,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②厓(yá)山:宋末抗元的最后据点。③扞(hàn):保卫。④捄(jiù):通“救”。⑤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⑥兵马司: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解释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使为书招张世杰 招
(2)索之固 固: 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
天 祥 至 潮 阳 见 弘 范 左 右 命 之 拜 不 拜弘范对文天祥是什么态度?请结合文中两个具体的句子说明。
阅读文段内容,简要概述说说文天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内文言文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1故()时有物外之趣2忽()有庞然大物
3夏蚊成()雷4项为之强()
5盖()一癞虾蟆6鞭()数十,驱之别院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2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节选)
【乙】芙蕖①自荷钱②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③。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④矣。迨⑤至菡萏⑥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节选)
【注释】①芙蕖:荷花的别称。②荷钱:初生的荷叶。③妍:美丽,好看。④逸致:情趣。⑤迨:等到。⑥菡萏:花苞。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2分)
①日上日妍( ) ②及花之既谢()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3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此皆言其可目者也。人们爱荷,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一价值?谈谈你的看法。
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无论魏晋()
③濯清涟而不妖()④可爱者甚蕃()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B.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C.欲穷其林林尽水源 |
D.未果后遂无问津者 |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选自《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湖心亭看雪》)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1)沿溯阻绝(2)虽乘奔御风
(3)上下一白(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ɡòu):责骂。⑥胡:为什么。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索笔疾书执所书问曰 | B.丞相自若也若听茶声然 |
C.汝胡不早问燕山胡骑鸣啾啾 | D.侄罔然而止罔不因势象形 |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何字也?
(2)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