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1918年,Lewis提出反应速率的碰撞理论:反应物分子间的相互碰撞是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引起反应,只有少数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能引发化学反应的碰撞称之为有效碰撞。
(1)图I是HI分解反应中HI分子之间的几种碰撞示意图,其中属于有效碰撞的是
(选填“A”、“B”或“C”);
(2)20世纪30年代,Eyring和Pelzer在碰撞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化学反应的过渡态理论:化学反应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碰撞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反应物到生成物的过程中经过一个高能量的过渡态。图Ⅱ是NO2和CO反应生成CO2和NO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请写出NO2和C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3)过渡态理论认为,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的原因是改变了反应的途径,对大多数反应而言主要是通过改变过渡态而导致有效碰撞所需要的能量发生变化。请在图Ⅱ中作出NO2和CO反应时使用催化剂而使反应速率加快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4)进一步研究表明,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ΔH)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有关。键能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断开1 mol 化学键时所需吸收的能量。下表是部分化学键的键能数据:
化学键 |
C-H |
Cl-Cl |
C—Cl |
H—Cl |
键能/ kJ·mol–1 |
X |
243 |
330 |
432 |
已知:反应CH4(g)+Cl2(g)=CH3Cl(g)+HCl(g);△H=-106kJ/mol,则上表中X= 。
元素的电负性的大小可以作为判断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下表列出部分短周期元素的电负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 |
Al |
B |
Be |
C |
Cl |
X |
Li |
电负性 |
1.5 |
2.0 |
1.5 |
2.5 |
3.0 |
4.0 |
1.0 |
元素 |
Mg |
N |
Y |
O |
P |
S |
Si |
电负性 |
1.2 |
3.0 |
0.9 |
3.5 |
2.1 |
2.5 |
1.8 |
(1)根据上表给出的数据,可知元素的电负性越大,____(填“金属性”或“非金属性”)越强。
(2)推测Y 为____(填元素符号),用电子式表示X元素与Y元素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
某氮肥厂氨氮废水中氮元素多以NH4+和NH3·H2O的形式存在,该废水的处理流程如下:
(1)过程Ⅰ:加NaOH溶液,调节pH至9后,升温至30 ℃,通空气将氨赶出并回收。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加NaOH溶液的作用:。
(2)过程Ⅱ:在微生物作用的条件下,NH4+经过两步反应被氧化成NO3-。两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右:第一步反应是反应(选填“放热”或“吸热”),1molNH4+(aq)完全转化成NO3-(aq)共与环境交换了 __________kJ热量。
(3)过程Ⅲ:一定条件下,向废水中加入CH3OH,将HNO3还原成N2。若该反应消耗32g CH3OH转移6 mol电子,则生成的N2物质的量是。
下列物质中:
(1)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有;(2)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有;
(3)互为同位素的有;(4)互为同系物的有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石墨②③C60④CH4⑤
⑥
⑦
⑧金刚石⑨C3H6⑩C4H10
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一部分
族 周期 |
IA |
0 |
||||||
1 |
① |
ⅡA |
ⅢA |
ⅣA |
ⅤA |
ⅥA |
ⅦA |
|
2 |
② |
③ |
④ |
|||||
3 |
⑤ |
⑥ |
⑦ |
⑧ |
(1)④、⑤、⑥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填元素符号)
(2)②、③、⑦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填化学式)
(3)①、④、⑤中的元素可形成既含离子键又含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写出化合物的电子式为,由表中②、④两种元素的原子按1:2组成的化合物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____。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食物中能够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各种营养物质称为营养素。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需要的营养素主要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水、 和 。
(2)下列病患是由于缺乏维生素引起的是
A.夜盲症 B.佝偻病 C.坏血病
(3)往KMnO4溶液中滴入维生素C溶液,KMnO4溶液褪色说明维生素C具有 性。
(4)有关维生素C说法不正确的是
A.蔬菜应先洗后切 B.蔬菜应慢火慢煮
C.维生素C可使溴水褪色 D.维生素C可用食品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