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与狐谋皮
周人有爱裘而好珍羞者,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为少牢[注]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何者,周人之谋失之矣。                                       (选自《太平御览·符子》)
[注]牢:这里指宴席上的羊肉。
解释句中划线词。
①言未 卒:                    ②与羊谋其 羞: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译文: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古文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白马,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注释]①曹公:即曹操。下文的“羽”和“绍”分别为关羽、袁绍。 ②禽:通“擒”。 ③白马:地名。④封:封存。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张辽曰曹公
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
.下列句中划线词与“左右欲追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怅恨久 B.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C.先帝称曰能 D.孤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处)(2分)
曹 公 曰 彼 各 为 其 主 勿 追 也
.面对曹公厚赐,关羽“终不留”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百许头,皆若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乐:②可:③空:④清: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下面划线的字词。
不亦乎()吾日三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乎()温而知新()
、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从这句话中,可以提炼出两个成语,它们是:
(1)现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注:①陈:国名。 ②洫:护城河 ③宁国:楚国大臣。 ④罢:通“疲”
.解释划线词的含义。
使人视之()② 兵伐之()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夫专诸刺王僚也天子
B.天下缟吴广爱人
C.安陵君地于先王而守之任于败军之际
D.怀怒未野芳而幽香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的“潜台词”是:
.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填人名)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唐雎在这次外交事件中的说话技巧给了你哪些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