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小题。(共12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贾诩①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张绣在南阳,遣人迎诩。诩遂往。太祖②比③征之④,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⑤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⑥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
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选自《三国志·贾诩论战》)
【注释】①贾诩: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后投靠曹操。②太祖:指曹操。③比:连续。④之:指张绣,东汉末年的军阀。⑤促:赶快。⑥亟(jí):赶紧。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公将驰之( ) ②而公曰必克( )
③悉如公言( ) ④非曹公敌也(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甲】【乙】两文中的战争的胜利和鲁庄公、张绣也有一定关系,请问鲁庄公、张绣对战争的胜利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
【甲】【乙】两段文字在详略安排上有何相同点?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题目。(共l1分)
(一)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出师表>
(二)魏公叔痤(cuò)病,惠王往问之。曰 : “共叔病,即不可讳①,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 : “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②,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弗能听,勿使出竟③。 ”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 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④乎! ”
公孙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
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注释:①即不可讳:万一发生什么不幸。②御庶子公孙鞅:御庶子,官职;公孙鞅:即鞅变法的商鞅。③竞:通“境”,边境。④悖:荒谬,糊涂。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____
(2)采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恨翻译下面的句子。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文段(一)中诸葛亮分别推荐了文臣和武将,从文段看,他推荐文臣的标准偏向于“德”能表明这一点的词句是“____’;推荐武将则是____,能表明这个标准的语句是“__________”。
结合文段(一)和文段(二),简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说明“贤臣”在国家治理上的作用。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
【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之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节选自《五柳先生传》)
【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造饮辄尽饮少辄醉 |
B.便欣然忘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C.既醉而退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D.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他们的用意是一样的,都是通过隐居喝酒,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
B.甲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乙文的醉翁就是作者滁州太守欧阳修本人。 |
C.甲文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乙文表现作者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优美的景色中。 |
D.甲文多次使用带“不”的句式,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及其高洁志趣。乙文由远到近,写出醉翁亭四周的环境及亭名的由来。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
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下列句中 “之”与“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中 “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辍耕之垄上 |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C.无案牍之劳形 | D.益慕圣贤之道 |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俭薄所以居患难也②其后修贬夷陵
③修始得禄而养④享年七十有二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2分)
译:
(2)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2分)
译:选文中的太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古诗文阅读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乃寻访烧者,问去所失,悉推豕偿之。主人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偿之方去。
【注释】①梁鸿:东汉人。②豕:猪③执勤:执手做工。④耆老:老人。耆,老。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延及他舍(延长) B.梁鸿家贫而尚节(尊崇)
C人许之(同意) D. 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平常)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乃寻访烧者蒙乃始就学 | B.梁鸿家贫而尚节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
C.悉还其豕稍稍宾客其父 | D.悉推豕偿之忽啼求之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无他财,愿以身居作。
②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梁鸿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从梁鸿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述。
阅读文言文《论语》、《童趣》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数十,驱之别院。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①吾日三省吾身②鞭数十选出下列选项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 B.故时有物外之趣 | C.观之,兴正浓 | D.鞭数十,驱之别院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三句中任选二句)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的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经历,加上你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受来谈一谈你的认识。(6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