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陪一位外地来宾游览无锡,你会向他怎样介绍无锡?(提示:游览哪些著名景点?建议购买哪些特产?也可以介绍一下人
(10分)某校九年级(3)班同学以“探寻工业文明的足迹”为主题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请你与他们共同参与研究。
开启工业之门
材料一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一把科学的钥匙”指的是什么?“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又指的是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政治保障是什么?
进入电气时代
材料二如图
(2)以上发明、创造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是( )(只需填入字母序号。1分)。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走在其他国家前面的是哪两个国家?
进入高科技时代
材料三 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开始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已经达到442个,还有正在建设的核电机组65个,核电发电量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6%。
——摘自《成都商报》
(3)材料三中的“原子能”属于哪次科技革命成果?是谁打开原子时代的大门?这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
反思过去岁月
材料四高科技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科学发展也带来很多的负面效应。在20世纪,人类曾多次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沙漠化加剧、物种灭绝、核武器的威胁……以科技为核心的人类如何发展,怎样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已成为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课题。
——摘自百度网
(4)依据材料四内容,请你对如何减少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提一点建议。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90载艰苦卓绝,90载荣耀辉煌。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21年哪次会议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该会议选举谁为中央局书记?
(2)分别说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名称。
(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率先提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列举一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
(4)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党和政府首先从农村开始改革,推行的主要政策是什么?与此同时,我国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东方奇迹”。哪一经济特区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5)20世纪80年代,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实行哪项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2008年“神七”飞天圆满成功,此项成就属于该计划中的哪一领域?
(6)在90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铸就了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比如长征精神等。请你谈谈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如图,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割据局面和局部分裂,但国家统一始终是主流和方向。阅读下列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指出图一中商鞅变法发生在何处?(写序号)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内容是哪一项?简要说明商鞅变法起到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
(2)依据图二,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者是谁?(写出人名)他为巩固北部边防、维护国家统一,采取了什么重大军事行动或措施?
(3)图三展示的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图?该朝代的哪位皇帝在位时,采取了什么措施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使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
(4)根据以上三幅图片,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历史表明:科学决策并适时调整,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根据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有三次重大改革:一次是20年代初期的苏俄,一次是30年代的美国,还有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简述第三次改革在农村展开的主要形式。
(2)下面材料反映了三次改革的举措或影响,阅读后回答: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
![]() |
![]() |
材料一 |
材料二:蓝鹰标志 |
材料三: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示意图 |
①材料一中僵化的“苏联模式”具体指什么?材料二反映了30年代美国改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②材料三: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3)与时代潮流相随,在改革开放的30年历程中,中国大胆创新,及时调整政策,走出了既与世界相联系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国外称之为“中国模式”,有人认为,中国模式就是“经济自由加上政治压制。”也有人认为,中国模式就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据此,你认为国外对“中国模式”有不同看法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对中国改革开发30年成就的认识或体会。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屈辱、抗争和自强史的缩影,北大清华自诞生起,就担负起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它的校风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材料二:清华大学始建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一百年前的1911年,当时它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学校建在惨遭侵略者洗劫过的圆明园附近的清华园。多难兴邦,知耻而后勇,一百年来,清华大学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国英才和治国栋梁。
材料三:如图,在北大校园中有一座金属雕像,石基上摆放着两个螺旋状的大写英文字母D和S,D代表民主(democracy),S表示科学(science),在字母S顶端上还有个圆球。
材料四:如图,台湾也有一所清华大学,两岸清华大学同根同源,有着共同的校名、校史、校训、校徽、校歌和文化传统。有人说两岸清华“同根同源”,“一个招牌,两间店面”,“正是两岸关系的写照”。2011年4月24日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日,两地清华大学共同庆祝百年华诞,并各派副校长带队前往对方参加庆典。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北大的校风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它能使你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哪两件大事?
(2)1900年是庚子年,想一想,材料二中的“庚子赔款”是依据什么条约产生的?
(3)材料三中的雕塑是为了纪念中国哪位历史人物首先提出民主和科学口号?
材料四中当前两岸清华交往日益密切是在什么方针的指引下产生的?
回顾北大清华的历史,你能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