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时期,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科的人数比其他科多,录取比较严格。不少人从少年考到白头仍未中进士。后来有人作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在金殿端门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矣。”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请回答:
(1)两则材料都与科举制度有关,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在哪个朝代形成?
(2)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唐朝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除唐太宗外还有哪些人物?
(3)分析材料二,说明明朝的科举制度又有什么变化?
(4)明朝改变科举制度和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其相同的目的是什么?清朝前期统治者为达到相同的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
相同的目的是
采取的措施是
阅读材料,启迪智慧。
某校九一班,以"走进星条旗的国度--美国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 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其中某一学习小组拟通过展示4张卡片的形式开展学习,4张卡片名称分别是:星条旗、自由女神像、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卡片内容见下表:
卡片名称 |
内容 |
星条旗 |
旗面由13道红白相间的宽条构成,左上角是由50颗白色小星组成的蓝色长方形。13道宽条象征着美国建国时的,50颗小星代表美国现有的50个州。 |
自由女神像 |
女神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1776年7月4日发表的,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她象征着自由、挣脱暴政的约束。 |
华盛顿纪念碑 |
为纪念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而建造,高169米,石碑内部中空,纪念碑内墙镶嵌着188块全球各地捐赠的纪念石。美国政府于1899年宣布:华盛顿特区任何建筑物的高度都不可以超过华盛顿纪念碑! |
林肯纪念堂 |
纪念堂是一座仿古希腊神庙式建筑,纪念堂正中央是一尊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林肯坐像,大厅墙壁上刻有林肯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词。 |
(1)写出表格内A、B空白处的相关内容。美国独立后,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维护这一体制的宪法名称是什么?
华盛顿和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两位总统,请分别列举其历史功绩(各一例)。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2012年12月)
材料二:上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一做法得到中央肯定,并在中央指导下,在农村逐步推行,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改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84年1月26日
(1)材料一中的"伟大觉醒"开始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哪次重要会议?
根据材料二三回答,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主要做法分别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16、17世纪,英国的商业活动随着英国的海上实力和海外殖民地的增加而更加活跃。18世纪,英国已经成为欧洲领先的商业和殖民帝国。英国原本就河流密布,1760年后修建的众多运河,更是大大地提高水路运输能力,比陆地运输快捷而便宜的水上运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原料--尤其是煤、铁和棉花,在这个岛国的工业革命中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英国的北美殖民地生产大量的棉花。英国乡村不仅有丰富的煤藏,而且它们通常和铁矿相距不远,铸造厂的工人们因此能够方便地利用这两种原料生产出铁。
--选自《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如: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瓦特制成的改进型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的蒸汽机车,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第一架发电机;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1879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1882年法国学者德普尔发明了远距离输送电力的方法;80年代起,瑞典人诺贝尔改良了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90年代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取得成功。以内燃机为动力,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试制汽车成功;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制成飞机。
--选自《世界通史近代卷》
材料三:飞机的不断进步大大加速了航空兵的发展,航空兵由辅助兵种发展为独立兵种,对军队编制和陆军战术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毒剂的广泛使用和组织防化的需要,化学兵也于1915年应运而生。通信兵装备了电话机、电报机以及电传打字电报机等更完善的新式通讯器材,而无线电的广泛使用也使译码技术有了飞跃发展。汽车兵也随着汽车运输的大量运用而应运而生,并大大改进了后勤工作,军队的快速机动能力明显提高。
--选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四: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作为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第三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商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据统计,1970年--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同期,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而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
1987年英、法、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英国 |
法国 |
日本 |
|
第一产业 |
2% |
2% |
3% |
第二产业 |
38% |
38% |
40% |
第三产业 |
60% |
60% |
57%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写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写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在通讯方面的两项发明。
(3)根据材料二,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写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特点。
(4)材料三反映的是科技给哪方面带来的变化?
(5)根据材料四,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中国无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这些外商企业,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剥削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这些廉价的劳动力主要来源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成为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随后,在洋务派和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厂矿里,也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到1984年,中国无产阶级约有十万人。
材料二:宁波纱厂女工每日工资为5分至9分。重庆火柴厂女工,每日工资为5分5厘,那时每斤大米是2分8厘,一日工资还买不了2斤大米。一般工厂的劳动日短的是11小时或12小时,较长的13小时,最长的甚至达18小时。不少工厂为两周休息一次,甚至没有休息日。上海丝厂的缫丝车间,供应沸水的汽管,常年保持着高温,女工和童工,手常被烫伤。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和卫生设备,工伤和疾病时有发生。
材料三:1919年6月,为了支持学生斗争,上海工人自动罢工。印刷厂工人宣言,不愿以日本纸印刷。其他地方的工人也相继罢工,给北洋军阀政府重大压力。1919年6月12日,《上海学联告同胞书》中说:"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去。"
材料四:1920年秋,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各地相继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还到工人中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这些活动,进一步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以上选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无产阶级最早诞生于哪一类企业?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写出当时无产阶级的悲惨境遇。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4)材料四反映出武装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统治时期,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邢州窑与越州窑是唐朝南北诸窑的代表窑,出产的瓷器质量不相上下。茶圣陆羽按照瓷色与茶色是否相配来定各窑优劣,说邢瓷白,盛茶呈红色,越瓷青,盛茶呈绿色。唐三彩是有名的陶器。所谓三彩,即在无色釉的白底胎上用铅黄、绿、青等色画成花纹,烧制成陶器。因是唐朝创制,故称唐三彩。
--选自《全彩中国史》
材料三:唐太宗统治时期"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资治通鉴》)。唐帝国最盛时,东到朝鲜半岛,西到新疆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北到贝加尔湖,南到今越南中部。不仅超出了隋朝,也超过了汉代。唐帝国疆域最盛时面积约在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左右,与之同时的大食帝国的面积约为一千万平方公里。
--选自《盛唐气象》
材料四: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向唐朝络绎不绝的派出"遣唐使"。他们当中留学生和学问僧占了相当比例,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广泛收集各类图籍,拜师交友,学习知识。学成后的留学人员一批一批第返回日本,在日本全面推行以唐朝为样本的改革,建设"律令制"国家,大起唐式伽蓝①,以位于今日奈良的平城京和位于京都的平安京为代表,八、九世纪的日本简直就是唐朝的翻版。
--选自《遣唐使与学问僧》
注释:①伽(qié)蓝:佛寺
(1)结合材料一写出唐太宗、唐玄宗在位时的年号。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方面的情况?
(3)根据材料三,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