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中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馀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与:参加 |
B.一权量,定法度一:统一 |
C.卒定谳,论罪如律论:议论 |
D.复欲于计典黜之黜:罢免 |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 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 ⑥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A.①②⑤ | B.③④⑥ |
C.①②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代理崖州事务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让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入衙门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厉声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
D.陶元淳厉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
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3分)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3分)
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完成小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选出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相同的一项()
A.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 B.戍卒叫,函谷举 |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与其它三项的不同是()
A.六王毕,四海一 | B.蜂房水涡 | C.朝歌夜弦 | D.骊山北构而西折 |
选出对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不当的一项()
A.①六王毕(灭亡) ②蜀山兀(变得光秃秃)③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 |
B.①直走咸阳(趋向)②各抱地势(随着)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
C.①雷霆乍惊(突然)②而望幸焉(宠幸)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 |
D.①缦立远视(长久)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是、成为)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让) |
选出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吾恐秦人食之而不得下咽也 |
B.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C.①辇来于秦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D.①盘盘焉,囷囷焉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选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A.第二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后世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 |
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惜其用武而不不终也 其可怪也欤 |
C.齐人勿附于秦师不必贤于弟子 | D.洎牧以谗诛 至丹以荆卿为计 |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词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可谓智力孤危思厥先祖父 |
B.肴核既尽,杯盘狼籍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
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从句式特征看,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洎牧以谗诛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苏轼《后赤壁赋》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对下列划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顾安所得酒乎?顾:回头看 |
B.攀栖鹘之危巢危:危险 |
C.反而登舟,放乎中流放:不拘束,任意行动 |
D.是金陵人,客此客:被贬谪 |
下列加点字与“掠予舟而西也”中的“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B.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下列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后赤壁赋》写月夜之游,集中描绘了断岸、高山、明月、巉岩、草木,景色由清幽转为峭拔。《湖心亭看雪》重在写雪后西湖奇景和游湖巧遇,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
B.《后赤壁赋》最后描述诗人梦中看见道士化鹤的场景,显现文章奇想联翩、妙趣横生的艺术特色。《湖心亭看雪》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数量词运用,很能表现出作家另一种简练、写实的艺术风格。 |
C.《后赤壁赋》则借助于惊险迷离的景物描写,很大程度反映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积极为国为民的高尚品德。《湖心亭看雪》通过对湖心亭赏雪巧遇一事的描写,表现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怀。 |
D.《湖心亭看雪》记述作者以小舟独往湖心亭的所见所闻,是在大雪三日后的某个清晨(也有一说,是在傍晚八点多钟),而《后赤壁赋》所写清幽峭拔的赤壁之景,则肯定在秋末冬初的某个明月之夜。 |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郃字俊乂,河间鄚人也。汉末应募讨黄巾,为军司马,属韩馥。馥败,以兵归袁绍。绍以郃为校尉,使拒公孙瓒。瓒破,郃功多,迁宁国中郎将。
太祖与袁相距于官渡,绍遣将淳于琼等督运屯乌巢,太祖自将急击之。郃说绍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图曰:“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郃曰:“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太祖果破琼等,绍军溃。图惭,又更谮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
太祖得郃甚喜,谓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拜郃偏将军,封都亭侯。授以众,从攻邺,拔之。从讨柳城,与张辽俱为军锋,以功迁平狄将军。别征东莱,讨管承,又与张辽讨陈兰、梅成等,破之。从破马超、韩遂于渭南。围安定,降杨秋。与夏侯渊讨鄜贼梁兴及武都氐。又破马超,平宁建。太祖征张鲁,先遣郃督诸军讨兴和氐王窦茂。太祖从散关入汉中,又先遣郃督步卒五千于前通路。至阳平,鲁降,太祖还,留郃与夏侯渊等守汉中,拒刘备。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为备将张飞所拒,引还南郑。拜荡寇将军。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余,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其后备于走马谷烧都围,渊救火,从他道与备相遇,交战,短兵接刃,渊遂没。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屡建战功,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太祖在长安,遣使假郃节。太祖遂自至汉中,刘备保高山不敢战。太祖乃引出汉中诸军,郃还屯陈仓。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七》)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与袁相距于官渡距:同“拒”,抗拒,抵御
B.又更谮郃曰谮:诬陷,中伤
C.昔子胥不早寤寤:觉醒
D.遣使假郃节假:假托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则将军事去矣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B.①而以重兵攻太祖营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授以众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D.①刘备所惮②行将为人所并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张郃是“国家名将,屡建战功”的一组是
①绍以郃为校尉,使拒公孙瓒②从攻邺,拔之 ③与夏侯渊讨鄜贼梁兴及武都氐
④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⑤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
⑥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⑤⑥D.①⑤⑥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末年,张郃应征入伍,讨伐黄巾军,在韩馥部下担任军中司马的职务。韩馥失败以后,张郃带兵投奔了袁绍。
B.淳于琼等人押运粮草驻扎乌巢时,曹操亲自领兵攻击淳于琼所部。张郃劝袁绍应该尽快带兵援救淳于琼,但袁绍却听信郭图的话导致全军崩溃。
C.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张鲁的时候,率先派遣张郃带领五千步兵作为开路前锋。结果,大军刚到阳平关,张鲁就献城投降了。
D.刘备驻扎在阳平关,夜间对驻扎在广石的张郃突然发动攻击,张郃率领着亲兵拼死奋战,刘备到底也没有攻克广石。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
(2)从破马超、韩遂于渭南。围安定,降杨秋。
(3)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易①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②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孟子•尽心上》
【注】①易: 治理、整治。②菽粟:大豆和小米。从选段来看,孟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天下,应先使老百姓,才能让老百姓。(用原文词语回答,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
孟子并非只空谈“礼义兴邦”,也多次谈到经济问题,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孟子对此问题的几项措施。
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