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解释文中加点字。
藐:_____________强:_____________壑:_____________鞭:_____________
作者回忆童年生活,围绕________________,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件趣事。
用文中原话回答,“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                       
                              
翻译下列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作者观蚊如鹤,达到如此高妙的境地,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这方面的感受。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文言文《牧竖捕狼》,回答后面问题。(共14分)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现在山东省淄博)人,清代文学家。牧竖,牧童;竖,童仆。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相数十步:_____________②意仓皇:_______________
③乃舍此彼:_____________④气已矣:_______________
(2) 和“始望见”一句中“之”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两狼并驱如故 B.学而时习 C.至 D.春冬

划分句子中的停顿(两处)。
其 一 竖 又 在 彼 树 致 小 狼 鸣 急
翻译句子:
①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出自《三峡》 )
读完全文,结合下面材料链接,说说你得到的启示(不少于两点)。
【连接材料】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选自《列子·说符篇》)
【注释】①詹何:古代哲学家。②社稷:指国家。③身治:自身修养好。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詹何()②臣未闻身治而国乱者也()
本在身()④不敢对以()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未尝闻身治国乱者也

A.潭西南望(《小石潭记》) B.拔山倒树来(《幼时记趣》)
C.舟已行矣,剑不行(《刻舟求剑》) D.如好逸恶劳(《治水必躬亲》)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臣 明 于 治 身 而 不 明 于 治 国 也
翻译下列句子。
(1)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你从楚庄王与詹何的对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课外文言文阅读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注释】
①矍然:惊视的样子。
下列句中的“之”与“因谓之方山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岂山中之人哉 B.心之所向
C.余告之故 D.久之,目似瞑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人识也莫:②见其所帽著: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④余既耸然之异:
翻译下列句子。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心之乐:(2)然不动佁:
(3)西折纤秀长曲西:(4)溪,平望如荠尽:
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

【乙】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节选《武昌九曲亭记》)
【注释】①伏息:平息。②子瞻: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字;杖策:拄着拐杖。③乱流:横渡江水。④闻:听,听到。⑤幅巾:古代男子用绢束发。⑥劳:慰劳。⑦意适:心情畅快。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闻 子 瞻 至 幅 巾 迎 笑 相携 徜 徉 而 上。
写出子瞻“意适忘反”留宿在山上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