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两牧竖(牧竖:牧童)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蒲松龄《牧竖》)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
①想数十步__      ②号如前状__
③乃舍此彼__      ④既而奄奄僵卧__
下列句中划线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始望见 B.又转奔
C.久不动 D.竖下视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
②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
请简要赏析这片小小说的主要特色。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题。
(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巨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政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二)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解释下面加点同语在句中的意思
(1)躬耕于南阳躬:(2)先帝不以节卑鄙卑鄙: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联系《出师表》上下文,你认为诸葛亮自述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是什么?
根据文段(一)(二)的内容,分析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成功的原因,分别从刘备和诸葛亮的角度回答

附加题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则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鬃又磔磔然,以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注释】①啖:吃。②若:及,至于。③奋掷而出:用力纵身逃出。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咸无所好________ (2)束氏日市肉啖之________(3)鼠度其无他技________
解释下列句子。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狸狌失去捕鼠本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这则寓言,你得到什么启示?(写出一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可久居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C.水尤清冽/ 林壑尤美 D.皆若空游无所依/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本文先乐后悲,一开始,因听见口口口口的水声而愉悦,接着因看到口口口口口口口的游鱼而欣喜,但口口口口的小潭环境触发了作者心中的悲伤。(根据原文填空)(3分)
翻译句子。(3分)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下面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寻找小石潭的过程,为下文写小石潭幽寂的环境、清澈的潭水等内容埋下伏笔。
B.作者的情绪先是快乐后是黯然伤神,表面是由于环境过于凄清,实际上是因为自己仕途失意,遭遇不公正待遇。
C.文中采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现潭水的清澈:“水尤清冽是直接描写;还通过听水声的美妙感受、全石的水底和游鱼的动静情形侧面表现。
D.本文观察入微,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设喻,如“犬牙差互”传神地描写了溪流形状。

附加题
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①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奚:何,什么。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问涂焉  涂:____________ (2)黄帝再拜稽首 再:____________
文中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总结小童指导黄帝治理天下的这件事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蒙乃始就学 B.或以钱币乞之/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C.得为众人而已耶/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固若金汤

仲永由五岁时奇才初露,到少年时的口口口口口口口, ,再到二十岁时的口口口口口,完全是因为父亲口口口,由此可见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原文填空)(3分)
翻译句子。(3分)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下面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详写幼年时的情形,暗示仲永前途无量,为后面他才能的退化作铺垫,略写后来的情形,与之前的情形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中心,紧扣了“伤”字。
B.最后一段议论抒发出作者的真切感慨,发人深思,令人信服。
C.为了增强说服力,叙事部分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前后对比中蕴含着作者的观点。
D.作者认为天才不值得炫耀,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关键还是遇上懂得教育的家长。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