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独 乐 园 记
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蔬(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①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②”,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③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④,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桐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⑤采药,决渠灌花,操斧伐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惟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注】①鹪鹩(jiāo liáo):一种鸟。②“若夫”四句:语出《庄子·逍遥游》。③迂叟:作者自称。④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阳,全力编修《资治通鉴》。⑤纴(rèn):纺织。下列各句中,对划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疏:稀疏 |
B.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厚:深厚 |
C.曲肱而枕之枕:枕头 |
D.濯热盥手,临高纵目盥:洗手 |
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四周植木药为藩援 / 蓬门今始为君开 |
B.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 /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
C.每种止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D.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孟子、孔子、颜子、庄子等人关于乐趣的论述,目的是通过对比比较,引出对独乐园的描写,并肯定了庄子论断的正确。 |
B.作者精心具体地描绘了独乐园的布局及构筑,每一处都突出了他对独乐园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在建筑设计上的造诣很深。 |
C.整篇作品,不论是对独乐园的写景状物还是抒情议论,除作者外,没有提及家人或友人,这一构思符合文章“独乐之趣”的宗旨。 |
D.本篇名为叙写作者居住于“独乐园”的种种乐趣,实则表达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退隐洛阳的孤独寂寞、愤世嫉俗、不再出仕的情感。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孝宗即位,迁著作佐郎。帝初政,锐意事功,问大昌曰:“朕治道不进,奈何?”大昌对曰:“陛下勤俭过古帝王,自女真通和,知尊中国,不可谓无效。但当求贤纳谏,修政事,不必他求奇策。”又言:“淮上筑城太多,缓急何人可守?设险莫如练卒,练卒莫如择将。”帝称善。除浙东提点刑狱。会岁丰,酒税逾额,有挟朝命请增额者,大昌力拒之。徙江西转运副使,大昌曰:“可以兴利去害,行吾志矣。”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六和塔寺僧以镇潮为功,求内降给赐所置田产仍免科徭,大昌奏:“僧寺既违法置田,又移科徭于民,奈何许之!”寝其命。权刑部侍郎,大昌言:“辟以止辟,未闻纵有罪为仁也。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如此,则法伸乎下,仁归乎上矣。”帝以为然。江陵都统制率逢原纵部曲殴百姓,大昌因极论“自此屯戍州郡,不可为矣!”逢原由是坐削两官。累迁吏部尚书,言:“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出知泉州,汀州贼沈师作乱,戍将萧统领与战死,闽部大震。漕檄统制裴师武讨之。师武以未得帅符不行,大昌手书趣之曰:“事急矣,有如帅责君,可持吾书自解。”当是时,贼谋攻城,而先使谍者裹甲纵火为内应。会师武军至,复得谍者,贼遂散去。绍熙五年,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庆元元年卒,年七十三,谥文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
B.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
C.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
D.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大昌积极建言,受到皇上称赞。他认为求贤纳谏,修明政治,就能称霸中原;设置险要不如训练士兵,训练士兵不如选择好将领。 |
B.程大昌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有人以朝廷的命令为由请求增加税额,大昌坚决拒绝;他认为不应该答应六和塔寺僧的请求,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
C.程大昌尽心国事,见识卓远。代理刑部侍郎时,他认为纵容罪犯不是仁道,应用法律阻止犯罪;担任吏部尚书时,他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宫廷警卫的长处。 |
D.程大昌处事果断,敢于担当。汀州逆贼沈师作乱,裴师武因为没有得到帅符不肯出兵征讨,程大昌写信催促,并愿承担责任,于是裴师武及时出兵。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
(2) 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根本策
石 介
民者,国之根本也。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
然则民其与天下存亡乎!其与国家衰盛乎!自古四夷不能亡国,大臣不能亡国,惟民能亡国。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故桀之亡以民也,纣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乱、王莽之篡,汉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唐有武氏之变,禄山之祸,思明、朱泚、宗权、希烈① 诸侯之叛,唐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夫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民心尚在也。观汉高祖、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王莽篡夺,汉已亡矣,而民尚思汉恩未已,故光武乘之中兴。武氏、希烈之乱,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故终至于三百年。莽等不能亡汉,武氏、禄山诸寇不能亡唐是也。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汤以七十里亡夏,文王以百里亡商,陈胜以匹夫亡秦是也。噫!民之未叛也,虽四夷、诸侯、大臣,不能亡国,况匹夫乎!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
噫!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之谓,盖不敢( )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 ),不敢轻侮( )鳏寡。民虽匹夫也,有义勇,有豪杰,有奸雄。伊尹、吕望,义勇也;陈胜,豪杰也;黄巢,奸雄也。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夫黄巢伺唐之隙,因民之饥,聚兵以扰天下,奸雄矣。吁!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呜呼!民可忽哉?臣观太祖、太宗、真宗陛下养民勤矣,爱民至矣,然而天下之民困,其何故哉?郡守县令滥也,差役重也,贡献劳也,兼并盛也,游惰众也。今欲息民之困,在择郡守县令,省差役,罢贡献,宽馆驿,久使任,抑兼并,斥游惰。
臣谨求其利病而各著于篇。
(选自中华书局《徂徕石先生文集》,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居:居住 |
B.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务:致力 |
C.夫黄巢伺唐之隙伺:探察 |
D.今欲息民之困息:使……停止 |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孟子之谓,盖不敢( )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 ),不敢轻侮( )鳏寡
A.因也以 | B.以也于 | C.因焉之 | D.以矣于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
B.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
C.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
D.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提出观点“民者,国之根本也”,论述了民心之离否与天下治乱的关系,分析了“天下国家”的本质,认为有民众才能有天下。 |
B.作者在第二段针对民众与天下存亡、国家盛衰的关系展开了阐述。他列举历史上“得民心”与“失民心”的诸多事例进行对比论证。 |
C.作者希望太祖、太宗、真宗洞察历史,深晓“民乃根本”之理,永存“养民”之“爱心”,采取措施来巩固民心,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
D.全文观点鲜明,作者在结尾点明了写作意图。作者运用引用、对比等手法论证,排比句、感叹句的使用增添了文本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
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
(2)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
(3)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柳开,字仲涂,大名人。父承翰,乾德初监察御史。开幼颖异,有胆勇。周显德末侍父任南乐夜与家人立庭中有盗入室众恐不敢动开裁十三亟取剑逐之盗逾垣出开挥刃断二足指。既就学,喜讨论经义。五代文格浅弱,慕韩愈、柳宗元为文,因名肩愈,字绍先。既而改名开,以为能开圣道之涂也。尚气自任,不顾小节,所交皆一时豪隽。范杲好古学,尤重开文,世称为“柳范”。王祐知大名,开以文贽,大蒙赏激。开宝六年举进士,补宋州司寇参军,以治狱称职,迁本州录事参军。知贝州,转殿中侍御史。雍熙二年,坐与监军忿争,贬上蔡令。会大举北征,开部送军粮,将至涿州,有契丹酋长领万骑与米信战,相持不解,俄遣使绐言求降,开谓信曰:“兵法云:‘无约而请和,谋也。’彼将有谋,急攻之必胜。”信迟疑不决。逾二日,贼复引兵挑战,后侦知果以矢尽,俟取于幽州也。师还,诣阙上书,愿从边军效死,太宗怜之,复授殿中侍御史。
徙全州。全西溪洞有粟氏,聚族五百余人,常钞劫民口粮畜,开为作衣带巾帽,选牙吏勇辩者得三辈,使入,谕之曰:“尔能归我,即有厚赏,给田为屋处之;不然,发兵深入,灭尔类矣。”粟氏惧,留二吏为质,率其酋四人与一吏偕来。开厚其犒赐,吏民争以鼓吹饮之。居数日遣还,如期携老幼悉至。开即赋其居业,作《时鉴》一篇,刻石戒之。遣其酋入朝,授本州上佐。赐开钱三十万。知环州。三年,移邠州。时调民辇送趋环、庆,已再运,民皆荡析产业,转运使复督后运,民敷千人入州署号诉。开贻书转运使曰:“开近离环州,知刍粮之数不增,大兵可支四年,今蚕农方作,再运半发,老幼疲弊,畜乘困竭,奈何又苦之?不罢,开即驰诣阙下,白于上前矣。”卒罢之。
卒年五十四。录其子涉为三班奉职。
(节选自《宋史·柳开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气自任尚:崇尚 | B.选牙吏勇辩者得三辈辈:人 |
C.吏民争以鼓吹饮之饮:喝酒 | D.开贻书转运使贻:送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显德末/侍父任南乐/夜与家人立庭中/有盗入室/众恐不敢动/开裁十三/亟取剑/逐之盗/逾垣出/开挥刃断二足指/ |
B.周显德末/侍父任南乐/夜与家人立/庭中有盗/入室众恐/不敢动/开裁十三/亟取剑逐之/盗逾垣出/开挥刃断二足指/ |
C.周显德末/侍父任南乐/夜与家人立庭中/有盗入室/众恐不敢动/开裁十三/亟取剑逐之/盗逾垣出/开挥刃断二足指/ |
D.周显德末/侍父任南乐/夜与家人立/庭中有盗入室/众恐不敢动/开裁十三/亟取剑逐之/盗逾垣出/开挥刃断二足指/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开喜欢讨论经书的义理,仰慕韩愈、柳宗元做的文章,立志开辟圣道途径,因此得到范杲、王祐的赏识。 |
B.北征大军回来后,柳开到朝中上书,表示愿意参加边防的军队为国家效死力。宋太宗怜惜他,又让他做了殿中侍御史,官复原职。 |
C.柳开见识过人,很有谋略。运送军粮时看穿了契丹酋长求降的阴谋并劝米信加紧进攻。调任全州时软硬兼施成功处理了粟氏聚族扰民之事。 |
D.柳开爱护百姓,看到养蚕和农作刚刚开始,百姓却两次被征发运送军粮,倾家荡产, 就为民请命,终于制止了这件事。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逾二日,贼复引兵挑战,后侦知果以矢尽,俟取于幽州也。
(2)常钞劫民口粮畜,开为作衣带巾帽,选牙吏勇辩者得三辈,使入,谕之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
B.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
C.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
D.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徙明、毫、沧三州”中的“徙”指“调动官职”,“拜中书舍人”中的“拜”指“授予官职”。 |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2)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后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剐,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
B.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
C.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
D.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下省: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后来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并列的三省之一。 |
B.丁……忧:丁忧是祖制,具体说来,是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二十七个月。 |
C.《晋书》: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
D.薨:古时不同朝代不同级别的人的死有不同说法,《唐书·百官制》:“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死称“薨”。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玄龄早慧多才,很有孝心。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博览经史,书法、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就连睡觉都顾不上。 |
B.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如遇到谋士、将才,他就暗中结交他们,并让他们甘心为太宗出力。 |
C.房玄龄深受唐太宗信任、重用。房玄龄一度因为被人中伤,被高祖驱斥,后又被太宗召回。贞观元年,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拜太子少师。 |
D.房玄龄与唐太宗情深意重。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的厚待。太宗为方便派人探视,凿开宫墙开门,还亲自登门,握着他的手问候。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