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其境过清    (      )       ②不可状  (      )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甲文:                                                                       
乙文:                                                                       
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我之死”中的“之”相同的是()。

A.本在冀州 B.汝不惠 C.曾不能毁山一毛 D.告于帝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吾与汝毕力平()②七百里()
③子子孙孙无穷也()④何而不平()
翻译句子。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请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16分)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解释下列加点词。
十日()⑵不()⑶望桓侯而走()⑷无也()
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可以大风逃秦矣
B.不治将深精求精
C.桓侯使人问之 为之说
D.君之在肌肤则久已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使人问智叟笑而止
B.聚室谋曰扁鹊望桓侯还走
C.臣是无请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桓侯率子孙荷担者三

翻译句子
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这里可以引出什么教训?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标4处,2分)
吾 闻 二 世 少 子 也 不 当 立 当 立 者 乃 公 子 扶 苏 扶 苏 以 数 谏 故 上 使 外 将 兵
解释加点词。
为天下
置人所鱼腹中
翻译下面的句子。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的口号,并为起义做了以下的舆论准备:①(分别用四字短语来概括),然后才发动起义。
选段中我们感受到了陈胜怎样的形象呢?
请简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清]刘大櫆
许君讳曾裕,字仑高,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少卓荦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入赀补官,得通判松江水利船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船,其名曰乌船。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货,而负其价直不还。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感泣。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水涸,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粗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己之稇载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干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己虽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①稇(kǔ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禁之不止”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 B怅恨久 C水陆草木花 D至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从“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这句话可以看出许曾裕是一个勤学的人。
B.许曾裕体恤百姓,亲自试验乌船,解决了乌船遇风容易坏的问题。
C.松江府百姓为了表达对许曾裕的尊敬,在河边立碑记下了他的许多实际。
D.许曾裕担任松江府通判期间执法严厉,他认为对私运货物的百姓要严惩,才能正民心。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值母病:(2)者:
(3)而其弊除:(4)因请于布政辰:
翻译下列句子。
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感泣。
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

曹玮久在秦中,累章求代。真宗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李及,上从之。众疑及虽谨厚有行检,非守边才。韩亿以告旦,旦不答。及至秦州 ,将吏亦心轻之。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复观书如故,将吏皆惊服。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亿称旦知人之明,旦笑曰:“戍卒为盗,主将斩之,此常事,何足为异!旦之用及,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玮处边事已尽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玮之成绩。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亿益叹服公之识度。
【注释】①累章求代:(曹玮)屡次上表章请求朝廷派人来接替他的职务。②掣:拽; 拉。
下列语句中的“之”与“多所变置,败玮之成绩”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闻之,欣然规往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复立楚国之社稷 D.怅恨久之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及谨慎忠厚,行为正直,但众人仍对他守边的才能持怀疑态度。
B.李及在略加审问了解清楚案情后,就马上下令斩杀了犯事的戍卒。
C.李及的声誉传到京师后,王旦认为李及的做法只是在履行主将的职责。
D.李及之所以被王旦推荐,是因为王旦认为李及很聪明,会不断开创新的政绩。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将吏亦心之轻: ②亿旦知人之明称:
③曹玮秦州七年知: ④必其聪明矜:
翻译下列句子。
(1)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
(2)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