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恩格斯
材料二: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根据材料,请简要说明物质、运动和规律的关系。
建国以来,适应经济体制和社会的变化,中国政府在价值理念、职能完善、机构优化、完善机制、依法执政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改革与创新,实现了向现代化的政府治理体系的初步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单纯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到科学发展观,从物化的思考和选择到以人为本观点的确立,从强调政府是一个权力中心到强调政府是一个公共服务中心,从强调强势国家的治理到强调社会的参与协同治理,从政府行为的秘密性到公开性,从依靠人治到重视法治。
结合材料谈谈我国政府实现上述转变体现的唯物论和认识论道理。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勾勒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发布的《公报》来看,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有这样七个方面的“不变之变”值得关注:科学发展的主题不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要转变;经济政策的思路不变,产业发展的体系要拓展;社会建设的重点不变,收入分配的关系要调整;文化前进的方向不变,文化产业的建设要提升;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变,整体推进的力度要加强;加强党建的主线不变,科学执政的能力要提高;治国方略的大政不变,社会发展的合力要增强。请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角度分析材料中的“不变之变”。
2010年4月22日是第41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请阅读下列材料,参与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在此背景下,人们提出了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的低碳经济模式。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1)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运用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知识,谈谈你对低碳问题日益成为热点话题的认识。
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在生物领域人们可以将一个生物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获得人类希望的遗传性状,创造出新物种。于是,有人说自然规律是可以创造的。
20世纪末,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遇到空前的挫折。对此,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了,说明社会规律也是可以改变的。
(1)什么是规律?
(2)上述材料中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我们该怎样认识和利用规律呢?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材料二:14~15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反封建反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孕育了一大批思想先锋和文化巨匠,促进了欧洲文化的空前繁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
(1)谈谈你对哲学与时代关系的理解。
(2)结合材料说明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