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条大路通罗马”
材料二 “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者自日南檄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
材料三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古代战争与历史演进的关系时指出:“暴力、战争、掠夺、抢劫等等被看作是历史的动力……古老文明被蛮族破坏,接着就重新形成另一种社会结构(罗马人和野蛮人,封建主义和高卢人,东罗马帝国和土耳其人)。对野蛮的征服者民族说来,正如以上所指出的,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
①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时期的什么景象?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的“大秦”在世界史上指哪个国家?材料中记载大秦王安敦派使者到中国具体是在哪一年?这个史实记载在哪部书中?
③材料三能说明什么?用学过的知识回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近代世界的大门,成为第一个近代化国家。这也就迫使整个世界追随着英国向近代化的方向前进。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材料二:中国的近代化过程,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过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材料三: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借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一一陈独秀《 <新青年>罪案之答辫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精神、制度、器物三方面概括说明英国怎样率先敲开了通向近代世界的大门的?(3分)
(2)中国的近代化最先开始于哪一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2分)
(3) 造成中国近代化在急促而又悲壮中纷纷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4)材料三反映的是哪场运动?这场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2分)
(5)中国近代化历程中自强、变法和革命的相继失败使得重任最终落在了谁的肩上?(1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伯里克利
材料二:在权利方面,人们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力,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所谓权力,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
材料三: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管理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1)根据材料一,写出被历史学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源头”的古代奴隶制城邦的名称。
(2)材料二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思想?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哪些法律性质文件体现了这些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久保利通的观点在日本明治维新措施中是如何体现的?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在19世纪末发动了对中国的哪场战争?
(4)法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哪次政治运动也进行了类似的探索?这场运动在政治民主化方面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5)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识。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和安定。新中国成立后,我党一直重视“三农”问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三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四“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五 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
(1)材料一出自建国初期的哪部文件?据此我国掀起了什么运动?
(2)在材料二的变革中,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材料三中 “新乐园”出现在哪一年?
(4)材料四体现了农村实行怎样的经济体制?哪个省最早实行?这产生了什么影响?
(5)综合以上五则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不断探索,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围绕“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次巨变”这一主题展开了探究。
(1)第一次巨变:社会形态的改变——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第一次巨变的重大事件是什么?哪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和平解放,意味着祖国大陆获得空前统一?
(2)第二次巨变:政治形态的改变——各族人民在事实上获得政治上的平等。结合所学知识,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第二次巨变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3)第三次巨变:经济形态的改变——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各族人民在经济上普获实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推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第三次巨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请列举其中的两项举措。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材料三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四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列举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最少两项)。这一任务的完成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什么重大意义?
(3)材料三制定后,中共发动了哪两大运动,使国民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4)材料四是哪一年、哪次会议的具体内容?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怎样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