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选自《口技》
【乙】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清康熙19年),余在扬州,一友挟(邀请,偕同)猫儿同至寓。比(及至)唤酒酣,郭起请奏藻技(小技,客气说法)。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牵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xún,用热水烫后去毛)剥声,历历不爽(清清楚楚,没有差错)也。父又谓子曰:“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买卖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huā 拟声词,哗的一声)然一声,四座俱寂。   (节选自《虞初续志•郭猫儿》)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满寂然(               )     (2)闻父呼其子曰(       )
跟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A.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虞初续志•郭猫儿》)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C.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三峡》)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译文:                                                                    
(2)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译文:                                                                  
请用简明的话分别概括【甲】【乙】两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甲】:                                                                   
【乙】:                                                                   
请比较【甲】【乙】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点
【甲】将                     相结合,从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表现文章内容。
【乙】文则以            描写为主表现文章内容。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届山东泰安中考)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关?”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羡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令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对邹忌的讽谏艺术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巧妙设喻 B.欲扬先抑 C.首尾照应 D.开门见山

对“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害怕齐国的攻打。
B.佩服齐国内政修明。
C.作为处理与齐国关系的权宜之计。
D.学习邹忌的讽谏艺术。

对选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本来并不美,妻、妾、客却都违心地说他美。
B.邹忌通过比较,得出了自己不如城北徐公美的结论。
C.群臣吏民只有获得奖赏,才能说出想说的话。
D.妻、妾、客虽然身份不同,但赞美邹忌的心理原因是相同的。

对选文中人物对话的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式参差错落,庄重典雅。 B.句式整齐,通俗简洁。
C.句式对仗工整,言辞恳切。 D.多用长句,言辞含蓄。

(届山东临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huì)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蹇(ji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冻风时()
(2)高柳堤()
(3)泉而者()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渴望出游和不能出游的矛盾,“局促一室之内”写出内心的懊丧和郁闷,下文的“若脱笼之鹄”与此照应,形象贴切地写出作者从局促困居的境况下解脱出来的喜悦之情。
B.作者如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满井的风物,有全景,有特写,远景近景相结合,而且着力描写景物的动态,为我们描摹了一幅生机勃发的早春风光图。
C.作者用词巧妙,许多语句具有表里相关的双重意蕴,如“廿二日天稍和”的“和”字既写天气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而此地适与余近”的“近”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
D.文章卒章显志,“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透露出作者独特的个性与性情,“潇然”表达他对自己能够纵情遨游、享受自然的满足之感,“惟”字则表明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

文章第二段从三个层面描写满井的春景,请简要概括。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届山东东营中考)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④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勍(qíng):强而有力。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②公伤股,门官焉。
③君子不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阻隘也。
翻译下面的句子。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
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届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
[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与“母子相视而笑”中的“相”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儿童相见不相识 D.相形见绌

与“马之千里者”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 B.时人莫之许也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陈太丘与友行⑵苔痕上绿
⑶秦王色挠,长跪而之⑷岂五百里哉
请写出你学过的初中文言文中与“相委而去”中的“委”意思相同的一个句子来。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丝竹”与“案牍”各指什么?
下面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陈太丘与元方的父亲是好朋友,他们相约到遥远的地方去;结果陈太丘不守约迟到了,元方的父亲就离去。这件事怨陈太丘。
B.《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期间。文章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说院子里满地都是澄澈的水,仔细一看,原来真是水,而且水里面藻、荇交错,相映成趣。
D.《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最后一句话是说,孔子认为:刘禹锡的房子一点也不简陋,因为刘禹锡道德品质高尚。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分 )
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分 )

(届辽宁锦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小国寡民(选自《道德经》)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释加点的字词。
(1)豁然开朗(2)阡陌交通
(3)使民重死而不远(4)虽有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原文完成下表。

【甲】

设酒杀鸡作食
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美其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