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者。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知。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逐为通儒。
注:①蹊xī:踩踏、践踏。②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hé: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
(1)下面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录毕,走送之 |
行走 |
B.同舍生皆被绮绣 |
同“披”,穿 |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持,拿着 |
D.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
诧异,对……感到惊讶 |
(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
B.门人弟子填其室 |
暮归,忘其牛 |
C.足肤皲裂而不知 |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
D.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
父怒,挞之 |
(3)下面对以上文段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段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
B.甲文第②段中,“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充实与强大。
C.乙文中,王冕因为“听书忘牛”遭到了他父亲的鞭打,后来变得有些痴呆。
D.乙文中,王冕“僧寺夜读”,表现了他专心致志、好学不倦的可贵品质。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上面甲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技,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余以为妙绝《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
A.读xiān,活鱼 | B.读xiān,新鲜 |
C.读xiān,鲜艳 | D.读xiăn,少 |
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 B.世人/盛爱牡丹 |
C.荷花为雨/所洗 | D.余忆年/少时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读文赏荷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用原文填空)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六十而耳顺,_________________,不逾矩。” (《为政》)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⑦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把选文中第②则的内容填写完整。
解释文中画线的字。
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遂: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②乐亦在其中矣
③结友而别④温故而知新
A.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蒙辞以军中多务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妻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①。”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②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彘(zhì):猪 ②特:只是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曾子之妻之市②顾反为汝杀彘
③特与婴儿戏耳④今子欺之翻译下面的句子。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这一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咏雪》和《论语》六章,回答后面问题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子侄辈。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
B.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相信 |
C.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
D.人不堪其忧忍受。不逾矩越过,超过。 |
下列语句翻译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 |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害了。 |
C.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不断温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氛围。 |
B.“撒盐”与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形态相似,但有物象无意蕴;“柳絮”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有意蕴。 |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用表委婉语气的疑问句告诉他的弟子,有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
D.在《论语》第③章中,孔子自述七十年的人生经历中知识、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最后达到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是指个人的主观意识和社会规则达到了高度统一,不管怎么做都能与社会要求相契合了。 |
阅读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以人为鉴
郑公魏征①卒。征寝疾,上②与太子同至其第③,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④。征薨(hōng),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zhèn)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
(选自《史纲评要》)
【注释】
①郑公魏征:魏征在世时封为郑国公。魏征是唐太宗时名臣,常给太宗李世民提意见。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第:府第,封建社会中官僚的大宅子。④指:指名。衡山公主:唐太宗的女儿。叔玉:魏征之子。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郑公魏征卒(2)并为书石
(3)可正衣冠(4)朕亡一鉴矣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文中唐太宗以三镜自照的话,言简意赅,说明了一个至今仍有借鉴作用的道理。请简要总括出这个道理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