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者。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知。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逐为通儒。
注:①蹊xī:踩踏、践踏。②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hé: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
(1)下面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录毕,走送之 |
行走 |
B.同舍生皆被绮绣 |
同“披”,穿 |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持,拿着 |
D.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
诧异,对……感到惊讶 |
(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
B.门人弟子填其室 |
暮归,忘其牛 |
C.足肤皲裂而不知 |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
D.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
父怒,挞之 |
(3)下面对以上文段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段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
B.甲文第②段中,“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充实与强大。
C.乙文中,王冕因为“听书忘牛”遭到了他父亲的鞭打,后来变得有些痴呆。
D.乙文中,王冕“僧寺夜读”,表现了他专心致志、好学不倦的可贵品质。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上面甲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登泰山记(节选)
姚鼐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姚鼐,代文学家。泰山,即(姓名)在《望岳》中吟咏的“岱宗”。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泰山可以从中谷起步,也可以沿东谷进入。 |
B.作者所经过的天门并非古人口中所称的天门。 |
C.登山时沿途风雪交加,石阶湿滑,非常艰险。 |
D.作者大致是在黄昏时分终于攀上了泰山之巅。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泽①兵进至卫南②,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时金人有割地之议,泽上疏③曰:“臣虽驽怯,当躬冒矢石为诸将先,得捐躯报国恩足矣。”上④览其言壮之。时年六十九矣。
(节选自《宋史 • 宗泽列传》,有删减)
【注释】①泽:宗泽,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②卫南:地名。③上疏: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④上:宋高宗。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得捐躯报国恩足矣
A.得捐躯报国恩/足矣 | B.得捐躯报国/恩足矣 |
C.得捐躯/报国恩足矣 | D.得/捐躯报国恩足矣 |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度( ) ② 等(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在与敌众十倍于我的金兵作战中,宗泽部队取得了什么成果?有什么样的影响?(分别用原文回答)
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宗泽有哪些优秀品质。
阅读下文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②。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
【注】①张弘范:元军将领②张世杰: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与俱入山崖 () (2)使为书招张世杰()(3)其末二句云()文中划线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A.(你)如果能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 |
B.(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奉宋的心态事奉我们皇上 |
C.(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皇上 |
D.(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 |
“不拜”表明文天祥的 精神。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
文天祥固然是英雄,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因为张弘范是一个的人,理由是
阅读下文。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
翻译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
B.第2段写了小石潭的鱼。没一句写水,却句句有水。 |
C.第3段写小食堂的源头活水——小溪。 |
D.第4段写了小石潭周围寂静和清幽的环境。 |
阅读下文。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①俱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④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⑤,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郭子仪初、李光弼:唐朝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②牙将:副将。
③不相能:互相看不起。④贷:宽恕。⑤节度使:古代官名,总揽数州军事。解释文中加点词。
(1)俱为安思顺牙将__________
(2)非公不能定__________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接着(郭子仪)流着泪勉励(李光弼)来为国尽忠。 |
B.接着(郭子仪)流着鼻涕勉励(李光弼)来为国尽忠。 |
C.接着(郭子仪)流着泪用忠君爱国的道理勉励(李光弼)。 |
D.接着(郭子仪)流着鼻涕用忠君爱国的道理勉励(李光弼)。 |
李光弼向郭子仪“跪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郭子仪对待李光弼的态度来看,郭子仪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