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应分配必须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所征集的粮食不应移走,而应留在当地,所有征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征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上级指令执行。───列宁《关于收割队和征粮队的法令》
材料二: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革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实行交换。───前苏联文件
认真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反映的分别是列宁在什么背景下实行的什么政策?
(2)这两种政策从内容上看有何不同之处?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3)根据列宁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以及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几条合理的建议。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在《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那闪光的大旗面前,大清龙旗显得那么古旧;在近代资产阶级议会面前,军机处已显得那么落伍;而当康熙因《南山集》案震怒之下一道圣旨将作者戴名世凌迟处死,血洗牵连三百多人时,英国国会早已通过某项法律规定国王不得任意废止法律,一举消灭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政治。
材料二:1640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它们不是社会中某一阶级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在这两次革命中获得了胜利;然而,当时资产阶级的胜利意味着新社会制度的胜利,资产阶级所有制对封建所有制的胜利……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125页
请回答:(1)材料一中英国通过的“法在王上”的法律名称是什么?它对英国历史最大的作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整个世界的要求”是指什么? 早期的英、法、美等国通过哪种方式达到了“整个世界的要求”?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比较1640年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在爆发原因和结果上的相同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641年),宗室女文成公主入藏嫁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营造与工技著作、医书医方、医疗器械、佛教经典,对西藏的社会、生产、生活都有很大影响。
材料二 雍正二年,……设立驻藏大臣,监督地方政府。乾隆五十七年,清政府大力整顿西藏行政事务,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共同任命西藏各级地方政府的官员,噶伦以下僧俗官员,事无大小都要禀命驻藏大臣办理。
材料三 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开通,长期制约西藏发展的交通“瓶颈”得以解决。如今,西藏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下图为从北京开往拉萨的T27次列车准时抵达拉萨火车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央政府是怎样强化驻藏大臣权力的?
(3)读史明智。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能获得哪些重要结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从1929年一直持续到1933年;从一个国家开始迅速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
材料二: 在美国从来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临到毁灭的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
请回答:
(1)这次大危机首先从哪个国家开始的?
(2)为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采取了什么政策?该政策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以前的资本主义政策相比,美国采取的政策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4)概括新政实施对历史作用和意义。

大国间的会议对世界局势往往产生重大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是哪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和图二所示会议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2)图三所示慕尼黑会议反映出英法对德、意法西斯侵略扩张问题上作何态度?
(3)图四所示会议发生在哪次战争中?会议通过了哪些重大决议?据此可知,战后主导国际关系新格局的是哪两个国家?

以史为鉴——大国崛起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从一个岛国变成欧洲强国,最终成为世界霸主,凭借的是它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制度文明,而这种文明一直引领者人类进步的潮流,吸引着世界各国争相模仿。研究英国的崛起,不能忽视其文化的保守性,但也不能不看到其文化的创造性。英国文化的创造性,包括工业文化的创新性、商业文化的创新性、海洋和军事文化的创新性、政治文化的创新性、外交文化的创新性……
(1)分别列举说明“工业文化的创新性”“政治文化的创新性”“外交文化的创新性”的表现
(2)近代中国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哪一政治派别主张建立类似英国政治制度?
材料二: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在《脱亚论》中提出:“我日本国虽然地处亚细亚东陲,但其国民精神确已摆脱亚细亚的固陋,而移向西洋的文明。”“为今之谋,我国不可犹豫,与其坐待领邦之进步而与之共兴亚洲,不若脱其行伍,与西洋文明共进退。对待支那、朝鲜之方法,不因邻国之故而彬彬有礼,只能按西洋人待其之方法处理之”(注:支那是近代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蔑称)
(3)日本最终实现“脱亚入欧”“移向西洋的文明”得益于什么事件?
(4)日本是如何按西洋人之方法“对待支那、朝鲜”的?
材料三歌德说:“一想到德意志人民,我常常不免黯然神伤,他们作为个人,个个可贵,作为整体,却又那么可怜。”从德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它走过的是一条分裂、统一、崛起——冒险、失败——再分裂、再统一、再崛起的曲折前进的道路。
(5)用20 世纪上半期的史实印证“作为整体,却又那么可怜”的正确性。
(6)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请你对今天中国之复兴和崛起,提一项建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