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字正仲,润州丹阳人。幼善读书,年十二,辞亲从师于江西,五年始归。时学者方尚雕篆,独为古文数十篇,乡老先生见之,自以为不及。
庆历六年,登进士第,调嘉兴主簿,擢上虞令。豪姓杀人,久莫敢问,存至,按以州吏受赇,豪赂他官变其狱,存反为罢去。治平中,入为国子监直讲。存故与王安石厚,安石执政,数引与论事,不合,即谢不往。
元丰元年,神宗察其忠实无党,以为国史编修官、修起居注。时起居注虽日侍,而奏事必禀中书俟旨。存乞复唐贞观左右史执笔随宰相入殿故事,神宗韪其言,听直前奏事,自存始也。五年,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京师并河居人,盗凿汴堤以自广,或请令培筑复故,又按民庐侵官道者使撤之。二谋出自中人,既有诏矣。存曰:“此吾职也。”入言之。即日弛其役,都人欢呼相庆。有建议罢教畿内保甲者,存言:“今京师兵籍益削,又废保甲不教,非国家根本久长之计。且先帝不惮艰难而为之,既已就绪,无故而废之,不可。”河决而北几十年,水官议还故道,存争之曰:“故道已高,水性趋下,徒费财力,恐无成功。”卒辍其役。蔡确以诗怨讪,存与范纯仁欲薄其罪,确再贬新州,存亦罢,以端明殿学士知蔡州。岁余,加资政殿学士、知扬州。扬、润相去一水,用故相例,得岁时过家上冢,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亲与酬酢,乡党传为美谈。
召为吏部尚书。时朝廷朋党之论浸炽,存为哲宗言:“人臣朋党,诚不可长,然或不察,则滥及善人。庆历中,或指韩琦、富弼、范仲淹、欧阳修为党,赖仁宗圣明,不为所惑。今日果有进此说者,愿陛下察之。”由是复与任事者戾,除知大名府,改知杭州。
存性宽厚,平居恂恂,不为诡激之行,至其所守,确不可夺。司马光尝曰:“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其王存乎!”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存至,按以州吏受赇按:按照 |
B.而奏事必禀中书俟旨俟:等候 |
C.存与范纯仁欲薄其罪薄:减轻 |
D.至其所守,确不可夺夺:改变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王存忠于职守的一组是( )
①时学者方尚雕篆,独为古文数十篇
②存乞复唐贞观左右史执笔随宰相入殿故事
③既已就绪,无故而废之,不可
④故道已高,水性趋下,徒费财力,恐无成功
⑤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
⑥今日果有进此说者,愿陛下察之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存从小喜欢读书,十二岁时就辞别亲人前往外地求学,他写的文章得到当地学术界 前辈的高度肯定,显示了出众的才华。 |
B.王存不因私人关系和官位而影响对政事的看法,王安石执政时多次邀请他去谈论政事, 意见不合,王存就推辞不再前往。 |
C.京城沿河居住的人家偷挖河堤来扩大住地,侵占官道,王存请求朝廷命令他们恢复大 堤原貌,撤离官道,受到百姓的欢迎。 |
D.面对朝廷愈演愈烈的朋党之论,王存进谏时引用历史事实,希望皇帝明察进言,不要 |
冤枉好人,却因此得罪了当时掌权的人。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豪赂他官变其狱,存反为罢去。
(2)神宗韪其言,听直前奏事,自存始也。
(3)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其王存乎!
写出下列句子中“乃”和“何”的意义和用法。
1.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6.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8.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
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1.雷霆乍惊,公车过也
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3.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6.恨私心有所不尽
7.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8.田园将芜胡不归
9.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10.不患寡而患不均
写出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
2.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羽本纪》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4.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5.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6.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7.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8.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3.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4.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5.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6.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7.后五年,吾妻来归
8.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9.国破山河在
10.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写出下列句子中所有“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2.其不皆是,因不用之,是不世之巧无由出也《马钧传》
3.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4.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5.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汝其勿悲!《与妻书》
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