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一丛花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词的结尾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③。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③咨嗟:叹息。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
B.“试上”三句,是说登临超然台远眺,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诗人心旷神怡。 |
C.下片紧承上片所写之景,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
D.“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诗人欲忘却尘世间一切,借诗酒以自娱。 |
从词中的“咨嗟”、“且将”这些词语看,它们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上阕是如何表现“凄冷”的?
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11分)
北 山[注]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 北山:即钟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王安石晚年在那里隐居。请分析首句中“输”字的妙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的三、四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心境?(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回答问题。(8分)
赠从弟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三、四两句诗用了什么手法?“风声”“松枝”各有什么含义? (4分)
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松柏形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