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每小题3分)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事继母以孝闻。睿内兄王憕、姨弟杜恽,并乡里有盛名。伯父祖征谓睿曰:“汝自谓何如憕、恽?”睿谦不敢对。祖征曰:“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后东宫建,迁太子右卫率,出为辅国将军。四年,王师北伐,诏睿都督众军。睿遣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魏小岘城,未能拔。睿巡行围栅①,魏城中忽出数百人陈于门外,睿欲击之,诸将皆曰:“向本轻来,未有战备,徐还授甲,乃可进耳。”睿曰:“不然。魏城中二千余人,闭门坚守,足以自保,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众犹迟疑,睿指其节曰:“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犯也。”乃进兵。士皆殊死战,魏军果败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  
睿于故旧,无所遗惜,士大夫年七十以上者,多与假板②县令,乡里甚怀之。十五年,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十七年,征散骑常侍、护军将军,寻给鼓吹一部,入直殿省。居朝廷,恂恂未尝忤视,高祖甚礼敬之。性慈爱,睿抚孤兄子过于己子。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后为护军,居家无事,慕万石、陆贾之为人,因画之于壁以自玩。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第三子棱,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睿每坐,棱使说书,其所发摘,棱犹弗之逮也。高祖方锐意释氏③,天下咸从风而化。睿位居大臣,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选自《梁书》卷十二列传第六,有删节)
注:①栅:营寨。②假板:未经朝廷而对低级官吏进行任命,受任命者称假板官。③释氏:佛教。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五年,拜表致仕致仕:退休
B.本轻来,未有战备向:刚才
C.多与假板县令,乡里甚怀之怀:怀恨,不满
D.汝自何如憕、恽谓:认为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咸从风化虽才高于世,无骄尚之情
B.慕万石、陆贾之为人,画之于壁以自玩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座
C.其发摘,棱犹弗之逮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
D.睿抚孤兄子过己子青,取之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2)睿指其节曰:“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犯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所取每称得人。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也。虽以此二者忤物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元史•虞集 虞刚简 虞汲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长沙比:等到。
B.虽以此二者忤物谤速:招致。
C.不少暇佚:丢失。
D.文虽善,不也与:赞许。

下列对文中画双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B.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C.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D.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
B.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C.虞集鸿才博识,深受重用。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完成该书;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D.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避难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他很快就能记诵,返回长沙后得到刻本,终于得以了解经书内容,通晓其大义。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 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文言文阅读
姚文然,字弱侯,江南桐城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顺治三年,以安庆巡抚李犹龙荐,授国史院庶吉士。五年,改礼科给事中。六年,疏请“敕抚、按、道恩诏清理刑狱,勿任有司稽玩。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又请重定会试下第举人选用例,以广任使。又请敕各省督抚勿滥委私人署州县官。诸疏皆下部议行。寻转科。
八年,世祖亲政,疏请令都察院甄别各省巡按,下部院会议.以六等考核,黜陟有差。是岁,江南、浙江被水,文然请灾地漕米改折,视灾重轻定折多寡。既,又言:“折例新定,民未周知。官吏或折外重徵耗银,或先已徵米而又收折,或折重运轻,其弊不一。请敕漕臣密察严劾。”上并采纳。十年,疏言大臣得罪不当锁禁,得旨允行。迁兵科都给事中,乞归养
康熙五年,起补户科给事中。九年,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戴食俸任事。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留任自文然始。文然与魏象枢皆以给事中敢言负清望,号“姚魏”。十年,两江总督麻勒吉坐事逮诣京师,仍用锁系例。文然复上疏论之,上谕:“自后命官赴质,概免锁系,著为令。”
寻迁副都御史,再迁刑部侍郎。十二年,调兵部督捕侍郎。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劾将军轲永蓁徇私纵恣,令文然往按,永蓁坐罢。迁左都御史。十三年,疏言:“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皆叛应吴三桂,中间阻隔,赖有广东。精忠将士旧驻其地,熟习山川形势,倘与延龄合谋相犄角,则广东势危。江西境与福建、广东接,倘侵据赣州南安,驿道中断,饷阻邮梗。宜驻重兵通声援。”上嘉纳之。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文然屡有论列,尤推本君身,请节慎起居。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徵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十五年,授刑部尚书。时方更定条例,文然曰:“刃杀人一时,例杀人万世,可无慎乎?”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於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尝疑狱有枉,争之不得,退,长跪自责。又以明季用刑惨酷,奏除廷杖及镇抚司诸非刑。十七年,卒,赐祭葬,谥端恪。
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B.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沆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C.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D.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清代六部之一,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B.“黜陟”,“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官员的晋升。“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漕”,指漕运,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道(河道、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D.“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文然重视法律。当朝廷要更定条例时,他认为条例能杀人万世应慎而又慎,务求刑律宽平,以明末酷刑为戒,上奏废除廷杖。
B.姚文然直言敢谏。他上疏请求朝廷清理刑狱,请求重定会试时落第举人的选用标准,用六个等次考核各省巡抚,大臣获罪不应用枷锁等,多被皇帝采纳。
C.姚文然关爱百姓。江南、浙江遭遇水灾时,他请求根据灾情的轻重将漕米赋税削减并折换成银两,以减轻灾区负担。决狱有所平反,他就面带喜色;如果有冤案,他就争辩,不得时就很自责。
D.姚文然通晓军务。在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间,查究柯永蓁徇私纵恣案件,上奏耿精忠和孙延龄合谋将危及广东,应在江西驻扎重兵对广东予以声援。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
(2)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戴食俸任事。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墨花(并叙)
苏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缥缈形才具,扶疏 态自完。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兼书平子赋,归向雪堂看。
【注】①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②平子赋: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③雪堂: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
B.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
C.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
D.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

“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两句诗,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神似”的看重。
①下面各首诗,没有明显体现“神似”主张的一项是()

A.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C.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咏芙蓉》)
D.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②《墨花》一诗中提到了“莲”,也有创作者借诗文赋予“莲”一种让人喜爱敬重的气质。像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到:“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 ”。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陶渊明曾经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其中的“心”与“形”,也涉及对“神”与“形”的关注。
②很多人在创作中都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同样是苏轼,他在同一时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了“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其中“ ,卷起千堆雪”的刻画,就极好地渲染了古战场的气势和神韵。
“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求为墨牡丹”的举动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祁彪佳,天启进士,授兴化推官,濒行,跪其父请教,不答。或问之,曰:“不见夫诲泅者乎,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终其身不能泅,一旦挟诸清泠之渊,翻壶却瓮, 身入水,而泅成矣。今者入官,则翻壶却瓮之时也。”彪佳去。果以贤能
巡按苏州,会无赖打行 ,廉其稔恶可杀者四人械于衢,集乡三老询之曰:“是可杀否?”乡三老曰:“可。”又询诸观者曰:“是可杀否?”观者曰:“可。”于是棰杀之。
国变,诸臣援宋高故事,拟以福王为兵马元帅。彪佳抗言曰:“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议遂定。未几,有传正大位者。彪佳抗言曰:“甫建国遽登极,何可?且群帅劝表未至。”然是时邀功者,言史可法有二心。可法惧,虽是彪佳言,不敢持。遂以苏民变,谓彪佳素德苏,彪佳安抚苏州。
彪佳至,揭榜于路曰:“叛逆不可恕,忠义不可矜,毋借锄逆报私怨,毋假勤王造祸乱。”捕苏民首乱者,斩之。募士为苍头军,亲教战。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至是忌之,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时杰踞大观楼,谓彪佳必不至。至期风作,杰笑曰:“祁抚不至有辞矣。”顷之,隔江帆起破浪,顷刻达岸,传呼曰:“祁都堂至矣!”杰闻之大骇,迎及门,见彪佳角巾单衣,携胥隶各一人,又大喜。坐语久之,起指江誓曰:“公,巨人也!公在,杰敢越尺寸溷公者,有如此江。”乃飨彪佳,彪佳一举箸而别。
我兵下江南,以书币聘彪佳,彪佳夜望南山笑曰:“山川人物皆幻形也,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已一世矣!”诘旦,家人失彪佳所在,见柳陌浅水,露角巾,曰是耶,盖入水端坐云。(取材于陈鼎《东林列传》)
【注】①打行:对当时以在市场上劫掠为业的人的称呼。②宋高故事:指宋高宗以“天下兵马大元帅”身份即位建立南宋偏安江南为后世所笑的旧事。③史可法:北京陷落后率兵拥立福王,有实权但一度遭遇排挤,后在扬州殉国。
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 果以贤能
A.声称
B.著称
C.称呼
D.称职
彪佳安抚苏州
A.驱逐
B.开脱
C.外放
D.免除
下列各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㧐身入水,而泅成矣 // 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B.甫建国遽登极,何可 //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C.捕苏民首乱者 //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D.杰敢越尺寸溷公者 // 越国鄙远,君知其难也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
监国是本朝老制度,为什么要拉宋高宗旧例呢
B.虽是彪佳言,不敢持
虽然这是祁彪佳的话,史可法也不愿意支持
C.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
祁彪佳却用文书回应杰,约他定在大观楼会面
D.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已一世矣

现在山川像过去一样,可人生已经过了一辈子
把第一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终其身不能泅。
根据文意分析,第三段中祁彪佳两次“抗言”,原因各是什么?
根据文意,按照题目要求填空。
祁彪佳第二次任职苏州时的主要事迹,可以用“平暴民”、“ ”、“ ”以及“ ”四个短语来概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