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提出:判断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看它是否经过长期探索闯出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我国是在经过长期艰辛探索以后才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很多有识之士称赞和看好“中国模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按生产方式,历史上经济发展模式可划分为封建主义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封建主义经济模式以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为代表,农民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耕织结合,自给自足。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尤为令人瞩目,特点是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竞争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
材料二 中国经济模式是在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效益、质量、合理实在的速度,由片面强调自力更生、闭关锁国转变成对外开放;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交融的混合经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平与效率并重;中国已经根本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化……轻工业快速发展、农业得到加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地区平衡协调发展;增长模式以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管理,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
材料三 中国模式挽救了世界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进程,突破了中外教科书的各种理论范式,打破了西方改革家的线性规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10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不足3千万,取得的成就引起全球的关注。“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说法在国际上流行。它(中国改革)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摘编自郑永年《中国模式及其未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三种经济模式的主要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模式”的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模式的认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未得天下之前,君主们无不“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既得天下之后,他们又“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鉴于君主对天下人的伤害,黄宗羲称他们是“独夫”、“民贼”和“寇仇”。黄宗羲还提出了变私天下为“公天下”的设想,“盖使朝廷之上,闾阁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材料二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而中国之尊王者曰:“天子富有四海,臣妾亿兆。”臣妾者,其文之故训犹奴虏也。夫如是则西洋之民,其尊且贵也,过于王侯将相,而我中国之民,其卑且贱,皆奴产子也。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夫驱奴虏以斗贵人,目何所往而不败?为了摆脱奴虏地位,严复主张,设议院于京师,而令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是道也此,欲民之忠爱必由此,欲教化之兴必由此,欲地利之尽必由此,欲道路之辟、商务之兴必由此,欲民各束身自好而争濯磨于善必由此。呜呼!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严复集》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严复治国思想的异同。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严复的思想主张。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卢梭推测,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正是私有财产的出现,才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他痛心地说:“第一个圈出了一块土地,想起说‘这是我的’,而且发觉大家愚蠢得相信他的话的那人,是市民社会的真正创始者。”不过,他承认私有财产是文明社会的基础,并不主张消灭私有财产,而是主张大体平均的小私有者社会。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岳麓版)
材料二:20世纪初,中国近代人蒋智由作《卢骚》云:“世人皆欲杀,法国一卢骚。民约开新义,君威扫旧骄。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
请回答:
(1)归纳概括材料一中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世人皆欲杀”卢梭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的思想主张对近代中国和西方民主革命的不同影响。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美国人的巨大优点,在于他们允许犯错误,而事后又能纠正错误……美国的民主法制,经常是残缺不全的。美国的法律……认可侵权的危险行为……民主的法制一般趋向于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它来自公民之中的多数。公民之中的多数虽然可能犯错误,但它没有与自己对立的利益。贵族的法制与此相反,它趋向于使少数人垄断财富和权力,因为贵族生来总是少数。
材料二在民主国家,不断关心自己的事业和重视自己的权利的人民,可防止他们的代表偏离他们根据自己的利益为代表规定的总路线。如果民主国家的行政官员比其他国家的易于滥用权力,则人民一般不会让他们长期留任。在贵族国家的政府中,官员就受他们的阶级利益支配了。他们的阶级利益只是有时与多数人的利益一致,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则是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反的。
——以上均摘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美国的法律认可侵权的危险行为”,并指出美国是如何纠正“错误”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主政治的优越之处。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法国在大革命后,国家精英以大革命代表的普世价值即“自由、平等、博爱”作为界定法国国民的标准。任何生于法国,或是移居法国并认同这一普世价值者,均可成为法国人。这便是公民民族主义的原型。
同时期德语精英的民族主义运动,尝试将分散于欧洲各处的德语社群聚合起来,建构统一的新民族国家。在此脉络下,德国民族主义者即发展出以血统为标准的种族民族主义观:只要父母是德国人,无论你生在何方,都是德国人;反之,若父母不是德国人,就算你生在德国境内,也不是德国人。
材料二 19世纪末,部分德国知识分子企图建立一个比较开放的、以文化为标准的德国认同,即不论血缘,只要同化成讲德语和信奉新教便能成为德国人。但当时很多波兰农民移居到德国东部,在政府与民间的多番尝试下,仍坚持讲波语和维持天主教信仰,结果导致德国知识精英放弃同化东部移民,甚至支持驱赶波兰移民,回到以血缘定义身分的封闭民族认同。
——以上材料均摘自罗杰斯·布鲁贝克《在法国和德国的公民身份和国家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德两国形成不同国民身份认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国民身份认证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谋举革命,.....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更,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
材料二孙中山学贯东西,兼通文理,纵晓古今。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王道”等普世观,同西方的自由、民主、博爱、人权、民主、法治、科学等普世精神,进行融合,而创造出三民主义学说。他不仅包容兼通东西文化,还能与时俱进。当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他又吸取部分马克思主义,称自己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朱相远《辛亥百年的主航道》
(1)根据材料说明孙中山是如何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
(2)如何理解“迥然不同”?孙中山是如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