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豫让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土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土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众人:许多人 |
B.段规之事韩康事:事奉 |
C.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速:加速 |
D.何足道哉?道:称道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让为之报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B.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C.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水之积也不厚。 |
D.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规和任章劝韩襄子欲擒故纵,暂时满足智伯的贪婪之心,加速智伯的灭亡,堪称忠臣义士。 |
B.郄疵虽然没有享受智伯以“国士”的恩遇,但在关键时刻及时劝谏智伯不要中韩、魏奸计,可谓忠臣义士。 |
C.作者认为豫让没有及时劝谏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弃”而导致国灭,不能算作忠臣义士。 |
D.豫让袖手帝规,坐观成败,事后虽然像刺客那样为智伯报仇雪恨,后伏剑自杀,但不配为“国士”之称。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
(2)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3)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与嵇康、吕安善:后遏阮籍,便为竹林之交,着忘言之契。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日:“巨源在,汝不孤矣。”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举孝廉,州辟河南从事。成熙初,封相国左长史。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素又重攸,尝问裴秀日:“大将军开建未遂,吾但承奉后事耳。故立攸,将归功于兄,何如?”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涛对日:“废长立少,违礼不祥。国之安危,恒必由之。”太子位于是乃定。太子亲拜谢涛。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日:“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涛中立于朝,晚值后党专权,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帝虽悟而不能改。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不许。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晋书•山涛传》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开建未遂遂:完成 |
B.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笃:深重 |
C.国之安危,恒必由之恒:一定 |
D.或谮之于帝谮:劝告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山涛“清廉正直”的一组是()
①少有器量,介然不群②废长立少,违礼不祥
③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④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
⑤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⑥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涛生性喜爱《老子》、《庄子》,常常想隐居山林,不问世事。 |
B.山涛虽然入仕较晚,但素有众望,因此深得司马氏政权统治者的尊崇,晋帝还以太子的立选问题征求过山涛的意见。 |
C.山涛在朝廷任职期间。以选贤任能为己任。尽管工作上的我行我素造成了一些失误,从而招人非议,但仍不失为一位好官。 |
D.山涛既有文韬,又有武略。皇帝到宣武场讲习武事还让有病的山涛跟随。皇帝与卢钦谈论用兵之本时,山涛也发表了精辟的见解。可见山涛还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
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
②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
③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愚深悲贾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慎其所发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柳子厚墓志铭(节选)韩愈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耶?”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辞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俗以男女质钱 质:抵押,典当 |
B.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佣:佣工酬劳 |
C.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 遣:派遣 |
D.而梦得亲在堂 亲:母亲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C.因其土俗,为设教禁 相如因持璧却立 |
D.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 |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对文中浪线处未标点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柳宗元在知道刘禹锡不会远遣播州时,才故作姿态以求声名,引起作者不满,于此暗加讥评,体现了作者对人物评价的客观公正。 |
B.摹写人世势利凶险情状,可谓穷形尽相,意在表达对官场世态炎凉的深沉感慨和尖锐抨击。 |
C.这段文字应用了对比手法,借摹写官场中势利凶险、落井下石情状,高度评价柳宗元的高尚节操。 |
D.这段文字成功应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使这段抒情议论生动活泼,极见文采。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辞者,悉有法度可观。
(2)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
(3)虽重得罪,死不恨。(3分)
文言文阅读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日:“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请”字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
A.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 B.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
C.因跪请秦王 | 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窃,偷偷地。 |
B.秦王不怿,为一击击怿,高兴。 |
C.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为,演奏。 |
D.相如顾召赵御史顾.回头。 |
对“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主要是为了呼应“渑池之会”的开头.使故事结构完整。 |
B.点出廉颇在“渑池之会”中所起的作用。 |
C.交待了秦从此不敢再出兵赵国的原因。 |
D.指出廉颇负荆请罪的主要原因。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下列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自痛负汉负:辜负 | B.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过:责备 |
C.兄弟亲近亲近:亲近的臣 | D.自分已死久矣分:料想 |
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武置酒设乐②为世大戮 |
B.①赐钱二百万以葬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
C.①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②鹏之徙于南冥也 |
D.①因泣下霑衿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骑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河去淹死了。骑马的宦官畏罪逃走。皇上命苏武的大哥奉车都尉苏嘉去追捕,结果他人没抓到,恐惧得服毒自杀了。 |
B.李陵劝说苏武“人生短暂,何必苦了自己”。他以自己为例,说刚投降时也是像发了疯一样,后来也就习惯了,希望苏武能听听自己的建议。 |
C.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在常惠见了汉使后,汉使以天子射雁得帛书为辞,才让匈奴最终将苏武等人放回汉朝。 |
D.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2﹚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3)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董钧字文伯犍为郡资中人也钧博通古今数说政事永平初为博士时草创五郊祭祀及宗庙礼乐威仪章服辄令钧参议多见从用当世称为通儒(《后汉书·董钧传》)。
文言文阅读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盖:因为。 | B.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
C.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 D.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
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
①(齐)与嬴而不助五国②丹以荆卿为计③牧以谗诛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⑤智力孤危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 | B.③④⑤⑥ | C.①②③⑥ | D.①③④⑤ |
对这篇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5分﹚
﹙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