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 以头抢地耳( ) ⑵ 皆布衣之士也( ) ⑶ 长跪而谢之曰(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怫然怒 吴广以为然 B﹒以头抢地耳 徒以有先生也
C.天子之怒 皆布衣之士也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②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ㅤㅤ景公问晏子曰:“君子常行曷若①?”晏子对曰“衣冠不中②,不敢以入朝;所言不义,不敢以要③君;身行不顺,治事不公④。衣冠无不中,故朝无奇僻之服;所言无不义,故下无伪上之报,治事公,故国无阿党之义⑤。三者,君子之常行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ㅤㅤ晏平仲婴者,莱⑥之夷维⑦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⑧,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⑨;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⑩。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曷若:何如。②中:适当。③要(yāo):要挟。这里意为强谏,迫使对方听从。④莅众:统治、管理百姓。⑤阿(ē)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冠( )
②故( )
③衣( )
(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者,君子之常行也。
②国有道,即顺命。
(3)司马迁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说司马迁崇敬晏子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①者,年年八月有浮槎②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③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节选自西晋张华《博物志》)
[注]①海渚:海岛。
②槎:木筏。
③赍:携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
B. |
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
C. |
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
D. |
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
(2)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加点词 |
方法提示 |
词义 |
不失期 |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
①失期:_____ |
人有奇志 |
根据词典推断词义 奇:特异,罕见。(《古代汉语词典》) |
②奇:_____ |
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 |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次:①等次。②次数。③近旁。(《汉语大词典》) |
③次:_____ |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旧说云天河与海通。
②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
(4)本文的思想内涵与课文《桃花源记》有相通之处,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ㅤㅤ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ㅤㅤ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臣之妻私臣 ______
②闻寡人之耳者 ______
③时时而间进 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
ㅤㅤ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愈切。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又因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
(选自《贞观政要》)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 |
太子承乾数亏礼度/珠可历历数也 |
B. |
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C. |
何宜屡得面折/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D. |
蒙国厚恩/则有去国怀乡 |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太 宗 并 嘉 纳 之 二 人 各 赐 帛 五 百 匹 黄 金 一 斤 以 励 承 乾 之 意
(5)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①我读出了邹忌和孔颖达进谏的原因不同:____________;
②你说的对,他们进谏的原因是不同,我还读出了他们进谏的方式也不同: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①则实②,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③。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
(选自《容斋随笔》)
【注释】①气:精气。
②实:充实。
③北:败北,退败。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
公问其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B. |
望其旗靡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
C. |
战其勇者也 其真无马邪(《马说》) |
D. |
而莫知其方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②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
(4)【甲】文中曹刿做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5)【甲】文中表明作战中勇气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岳阳楼记》
(乙)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②,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③;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④,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为苟全⑤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⑥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⑦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⑧,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⑨
注:①餔,吃。啜,喝。糟,浊酒。醨,薄酒。
②胶西,指密州,今天的诸城市。
③蔽采椽之居,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
④比,连续,常常。登,丰收。
⑤苟全,大致完备。
⑥庶几,表希望或推测。
⑦卢敖,秦时人。遁,隐居。
⑧秫,黏高粱,可以做烧酒。瀹(yuè),煮。
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改任密州太守,勤政厉为,密州政局初定,于是修葺园圃北旧台一新,并作文记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 守:
南望马耳、常山 南:
(2)分别概括两文所体现的“忧乐观”并说明其由来。
(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