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错题:(找出错误并做简要更正,每小题3分,共15分。)
(1)鸦片战争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美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由大沽向北京进犯。
(3)生活在1910 年的晚清秀才,仍然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4)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中华民国的成立。
(5)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的卖国。
(吉林卷)外交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请结合中国近现代外交发展历程年代尺提示的图文信息,回答问题。
(1)写出与“近代开端”、“严重危害”、“外交失败”相对应的条约名称。
(2)“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提出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3)写出1971年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胜利”的史实。
(4)写出1997年“洗雪国耻”和21世纪外交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史实各一例。
(5)回顾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历程,你有什么感悟?
习近平的周边外交首推“亲、诚、惠、容”概念。自古以来,中国政府民间都秉承与邻为善的友好理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一(佛法),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
——郭沫若诗
材料二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的好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
——《周恩来选集》下卷
材料三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是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相互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16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
(1)材料一反映的中日民间交往事件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政府让两国关系“一天天好起来”的处理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外交原则的国际意义。
(3)依据材料三,周恩来促进“会议成功”的“金钥匙”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的特点。
(海南卷)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陆地丝路之繁荣】
材料一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它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远方。
——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
(1)写出材料一中,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物品和文化。(4分)由此可知,丝绸之路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
【海上丝路之昌盛】
材料二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一带一路之复兴】
材料四 2015年3月,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发表演讲,再次谈及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的理解
(河北卷)探究问题:
材料一:1888年北洋舰队建成时,即拥有七艘2000吨级以上的战舰等,雄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六,当时日本望尘莫及。但是,北洋舰队成到甲午战争爆发前的整整六年间,再未添置一舰一炮。而这六年,正是日本海军发展最快的时期。其高薪聘请外国著名舰船设计师专门设计针对中国的新型军舰。这六年,日本共添置了15艘新舰。这样,中日海军力量对比的天平迅速向日本方面极大倾斜。
材料二: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甲午海战的关键一役。这场海战失败的教训给我们一人重要启示,就是永远不要发展武器装备。过去如此,今天更是如此。必须尽早尽快把我军武器装备搞先进、搞强大。在有虎狼环伺周边的情况下,抓紧此事更是毋庸置疑、刻不容缓。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武儒海《武器装备发展停滞的教训——甲午黄海海战舰艇对比与启示》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黄海海战失败的教训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建设就吸取了这一教训,请举一例说明。
(2)在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建设日趋现代化的今天,材料二认为,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建设仍然要吸取黄海海战失败的教训,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加以认证。
(河北卷)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小亮以“中国的发展”为主题,搜集到以下资料,请运用资料展开探究。
资料一中“帝国”是近代中国的哪个政权?马克思对该政权发展趋势的预测是什么?马克思是基于当时怎样的世界和中国形势作出这一预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