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组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时设计的表格,请你完成表格,并回答下列问题:
|
1号瓶 |
2号瓶 |
3号瓶 |
4号瓶 |
处理方法 |
10粒种子 不加水 |
|
10粒种子 较多的水 |
10粒种子 适量的水 |
室温 |
室温 |
室温 |
低温 |
|
实验结果 |
没有萌发 |
萌发 |
没有萌发 |
没有萌发 |
请补充2号瓶的处理方法。
1号瓶的种子没有萌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号瓶的种子没有萌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2号瓶在实验中起的是___________作用。
实验中有___________组对照组。
某同学提出3号与4号瓶不能作为对照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处理,可以是结果更科学、准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为某同学设计的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在A,B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水,在两根相同的玻璃棒上各捆上3颗相同的种子,并分别编号。将A烧杯放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B烧杯放入冰箱中,几天后观察。
(1)在6颗种子中,你认为____号种子能够萌发,①号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
(2)该实验方案中实际上包括3组对照实验,其中②与⑤对照,主要探究的是_,③与②对照,主要探究的是。
(3)如果全部种子都没有萌发,则可能的原因是。
下面的文字是《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1日在第五版中的一篇报道:请阅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12岁的聂利是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中心小学六年级的学生。2011年秋天,她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没有发声器官,它们在飞行时不断高速煽动翅膀,使空气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嗡嗡嗡的声音。
2012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有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教材和科普读物产生了怀疑,并开始对蜜蜂发声进行实验。她先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黏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她又剪去蜜蜂的双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为了找到蜜蜂的发声器官,她把蜜蜂黏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双翅的根部发现了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当蜜蜂发出嗡嗡声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会发声了。她又抓了一些蜜蜂,不损伤它们的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了。
聂利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一文荣获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问:
(1)聂利同学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 ______________
(2)聂利同学的假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二阶段(划横线处)的假设是什么?______________
以下是张小明同学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时撰写的探究报告。
“菜青虫的取食行为”的探究报告
探究人员:张小明、李小勇探究时间:10月8日
【提出问题】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为吗?
【作出假设】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为。
【制定计划】①寻找有菜青虫卵的叶片,将菜青虫卵和其他虫卵放在一起饲养,使卵孵化出幼虫。
②准备几种十字花科植物的叶,榨取部分汁液并将汁液涂在一小块滤纸上。
③将饥饿两天的10只菜青虫放在滤纸周围,观察菜青虫是否爬向滤纸。
实施计划:按以上方案实施,观察到的现象是:大多数菜青虫都爬到滤纸上。
请根据以上的探究报告,完成相应问题。
(1)他的探究报告中,还缺少什么环节?
(2)他制定的计划中,有没有不完善的地方?若有,请在下方画横线。
鱼类受精卵的孵化受水温影响很显著,下列表格是某种鱼的受精卵在不同水温中孵化的实验结果:
水温(℃) |
14 |
18 |
22 |
26 |
30 |
34 |
38 |
42 |
平均孵化率(%) |
0 |
55 |
70 |
92 |
84 |
56 |
6 |
0 |
请根据图表数据分析回答:
(1)该种鱼的受精卵在水温为℃时平均孵化率最高。
(2)在18℃~38℃温度范围内,平均孵化率与水温的关系是:在18℃~26℃之间,随水温上升,平均孵化率;在26℃~38℃之间,随水温上升,平均孵化率。(3)若将14℃和42℃两组鱼受精卵所处的水温分别逐步调节到26℃,结果14℃组的能孵化出鱼苗,而42℃组的不能孵化出鱼苗,原因是:42℃组的鱼受精卵。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由于它能通过肺泡直接进入循环系统,对人体危害极大。
为了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相关,北京市某中学的同学在城市广场周边对空气进行采样,采样时段与统计结果如下图:
组别 |
PM2.5(微克/立方米) |
|||
清晨 |
上班时段 |
中午 |
下班时段 |
|
(车流量最少) |
(车流量大) |
(车流量小) |
(车流量最大) |
|
第1组 |
19 |
89 |
43 |
97 |
第2组 |
22 |
83 |
38 |
98 |
第3组 |
20 |
86 |
41 |
99 |
(1)在探究实验中,同学们将“采样时段”设置为该实验的,而其他条件都相同。
(2)为减少实验误差,应对表中3个小组同学的数据做怎样的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专家指出:PM2.5对人体的系统危害最大。
(4)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车流量越大,空气中PM2.5的浓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实验结论,请你为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