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过程,采用了四种处理方法。
①号试管内加入馒头碎屑和2毫升唾液,并充分搅拌。
②号试管内加入馒头碎屑和2毫升清水,并充分搅拌。
③号试管内加入馒头块和2毫升唾液,并充分搅拌。
④号试管内加入馒头碎屑和2毫升唾液,不搅拌。
将四支试管放入37℃的温水中保温10分钟,取出冷却后,分别加入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试管中的变化。
问:(1)没有变蓝的试管编号是 ,原因是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变成了 ;
(2)变蓝色的试管编号是 ;原因是有淀粉存在。
(3)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对比,说明唾液能 ;
(4)①号试管与③号试管对比,说明牙齿的 对馒头有消化作用。
(5)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为一组对照组,其中的变量是 。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想探究酵母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条件,设计了下面一组实验,室温下,在A、B、C三个烧瓶中均加入等量的酵母菌,其他条件如图,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上述实验中,A、B两组装置的变量是____________,变量为葡萄糖的一组是____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能产生气体的是____________瓶,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了____________气体。打开该瓶瓶塞,还会闻到一股酒味,说明同时还产生了____________。
(3)以上实验说明,酵母菌的生长繁殖需要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酵母菌在人类的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试写出一例。
小强在学习了昆虫的生殖与发育相关知识后,产生了探究的兴趣,便买回20只家蚕幼虫,进行饲养与实验。
(1)在饲养家蚕过程中,小强发现桑叶很有限,于是设想:青菜叶是否能用来饲养家蚕呢?对此他进行了探究实验:
①将20只家蚕幼虫等分成甲、乙两组,放置在相同且适宜家蚕生长发育的纸盒中。甲组用桑叶饲养,作为
组;乙组用等量的 饲养。每天都清理纸盒。
②经过20多天后,甲组家蚕幼虫长大、成熟,吐丝结茧;乙组家蚕幼虫却不食、变小、死亡。
由此,小强得出结论: 。
(2)甲组家蚕幼虫发育成蚕蛾后,交配、产卵,小强得到了许多蚕卵。小强认为,蚕卵的孵化需要20℃~25℃的条件。为此,他做了探究实验:选取20粒蚕卵等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放置于10℃的环境中,乙组放置于23℃的环境中(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10多天后,观察两组蚕卵的孵化情况。
①小强此实验探究的是 对蚕卵孵化的影响。②请你写出支持小强假设的实验现象(预测):
甲组蚕卵 ;乙组蚕卵 。
小明同学发现萝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的,露出地面的部分却是绿色的。经仔细观察,他又发现大葱、蒜苗和韭菜也是这样的。这是为什么呢?小明猜想叶绿素的形成可能与光有关。于是他用家里的蒜瓣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针对小明的疑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将一些蒜瓣分别浸泡在甲、乙两个装有水的瓷中,两个瓷的蒜瓣的数量应________。然后将甲放在阳光下,将乙放在完全密闭的纸箱中,其它条件_________。
(3)根据假设可以预测,甲中长出的蒜苗叶子是_________的,乙中长出蒜苗的叶子是_________的。
(4)在设计这个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设计两个装置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
根据下列表格回答问题:
1号瓶 |
2号瓶 |
3号瓶 |
4号瓶 |
|
处理方法 |
两张餐巾纸,10粒种子,拧紧瓶盖 |
|||
两张餐巾纸,10粒种子, 加适量水, 拧紧瓶盖 |
两张餐巾纸,10粒种子, 加适量水, 拧紧瓶盖 |
两张餐巾纸,10粒种子, 加较多水, 拧紧瓶盖 |
||
橱柜 |
橱柜 |
冰箱 |
橱柜 |
|
实验结果 |
未萌发 |
萌发 |
未萌发 |
未萌发 |
(1)表中有 组对照实验,对照组是 号。
(2)从该实验得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 、 和 。
如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能保鲜,另一瓶则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了。请回答:
(1)甲图中肉汤仍然保鲜的是________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肉汤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______进入瓶内。
(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
A.瓶子的大小
B.肉汤的多少
C.细菌的有无乙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变量的方法则是________________。
(3)这个实验证实了细菌()
A.是自然发生的
B.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