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 A.七月既望(阴历每月十五) | B.举匏樽以相属(互相劝酒) | 
| C.白露横江 (白色的霜露) | D.纵一苇之所如(像) | 
选出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凌万顷之茫然倚歌而和之 | 
| B.其声呜呜然其皆出于此乎 | 
| C.月出于东山之上 青出于蓝 | 
| D.耳得之而为声蟹六跪而二鳌 |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或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
例句:侣鱼虾而友麋鹿
| A.粪土当年万户侯 | B.泣孤舟之嫠妇 | 
| C.扣舷而歌之 | D.顺流而东也 | 
选出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    )
例句:徘徊于斗牛之间  
|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B.而又何羡乎 | 
|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D.客有吹洞箫者 | 
下列关于《前赤壁赋》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 
| B.通篇以景来贯串,“山”和“水”是主景,“风”和“月”辅之,全文紧扣山、水来展开描写与议论。 | 
| C.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跌入现实的苦闷;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 D.全文风格自由豪放,恣肆雄健;语言自然本色、平易明畅。 | 
翻译下列句子。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妇
逝者如斯夫,而未尝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贺钦,字克恭,世家定海,父孟员,以戎籍隶辽义州卫。钦少颖敏,习举子业辄鄙之曰:“为学止于是耶?”取《近思录》读之,有省。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因亢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既别,肖其像事之。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有来学者,辄辞之曰:“己尚未治,何以治人?”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右参议。玺书至而母适病死,乃上疏恳辞。
 正德四年,太监刘瑾括辽东田,东人震恐思乱。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聚从劫掠,顾相戒曰:“毋惊贺黄门。”钦闻之,往谕曰:“若等吾乡人也,今不幸至此,然吾窃为若等忧,镇城兵不即至耶,如之何?”众初汹汹,至是知悔,罗拜而泣呼曰:“吾父也,愿教之。”钦曰:“惟不杀人,祸可恨。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良民何畏焉?”未几,有言镇城军果至者,众复噪曰:“贺黄门无嫚语。”环跪钦里门。钦曰:“吾固知有是也。城中扰攘至此,镇城焉得不发兵?兵虽至,尔等不杀人,必宥尔,无恐。”众散去,乱遂定。时又有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上官按之不得实,一见钦即惭伏地曰:“他人可欺,吾敢欺贺先生耶?”其至诚感人如此。 
 钦处家笃恩谊,正伦理,厚姻成,睦宗党。冠婚丧祭一遵古礼,不根之言纤毫不入于耳,子姓必薰陶之以孝弟之义。日改月化,一乡人皆兴于善。里俗溺于异端,丧葬皆作佛事,啖酒肉,肆为奢僭,钦以身范之。晚更好《易》,究心象数,手不释卷,大臣荐引相属,终不起。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
 (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治改元,用阁臣荐用:由 | 
| B.自劾求退 劾:检举揭发。 | 
| C.必宥尔,无恐 宥:宽恕。 | 
| D.玺书至而母适病死适:适宜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钦听其论学 其孰能讥之乎 | 
| B.罗拜而泣呼曰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 C.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 
| D.时又有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钦做官,进德修业,尊师重道,传道授业,都坚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 | 
| B.贺钦晚年好《易》不愿做官,因年轻时曾隐居学医,大家称他医闾先生。 | 
| C.贺钦处变不惊,机智策略地安抚变乱民众,化解矛盾,维护了社会安宁。 | 
| D.贺钦重视伦理道德,对家属亲戚、邻里乡党、民情风俗,都有教化和影响。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 
 (2)若等吾乡人也,今不幸至此,然吾窃为若等忧,镇城兵不即至耶,如之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皇祐三年,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珙又不从。凡宗旦之于珙,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度珙终不可得意,即载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州之祸必不发。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 而其事未白于天下。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伏节死难之臣,宗旦乃独不与,此非所谓“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
 使宗旦初无一言,但贼至而能死不去,固不可以无赏。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陈珙,非宗旦事也。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军杀将,丧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财者,非其变发于隐伏,而起于仓卒也。内外上下有职事者,初莫不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侵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
 闻宗旦非独以书告陈珙,当时为使者于广东西者,宗旦皆历告之。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已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为天下者,使万事已理,天下已安,犹须力开言者之路,以防未王之,患。况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而当世之患,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则宗旦之事,岂可不汲汲载之天下视听,显扬褒大其人,以惊动当世耶?
 (选自《与孙司封书》,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策:预计 | 
| B.久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旌:表彰 | 
| C.使宗旦初无一言使:假使 | 
| D.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忽:忽然 |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现宗旦“直言不讳、勇于为国献身”的高贵品质的一组是:() (3分)
 ①宗旦言不已②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③即载其家走桂州
 ④但贼至而能死不去 ⑤事急矣,不可以不戒 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
| A.①②⑥ | B.①④⑤ | C.③⑤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智高攻破邕州城后,俘获了宗旦,并想要任用宗旦,但被宗旦婉言拒绝了。 | 
| B.作者认为朝廷应该着重奖励像宗旦那样“曲突徙薪”的臣子,而不是只奖励救火时烧得焦头烂额的那些“上客”。 | 
| C.作者认为治国者,应该惩恶扬善,应该乐于称赞别人的长处,并成全别人的美事。 | 
| D.关于智高必反的事,宗旦不仅多次报告陈拱,对于当时在广东、广西两路的朝廷使者,宗旦也都一一告知了。但他们当时都未采纳宗旦的意见,最终造成了灾祸。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阅读以下选段,回答问题。
 义 田 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既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族之人瓢囊为沟中饥者,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无可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注释: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主:主持、管理 | 
| B.仕而居官者罢其给罢:停止 | 
| C.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敝:损坏 | 
| D.是皆公之罪人也是:这些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范仲淹“美德”的一组是
 ①平生好施与②嫁娶婚葬,皆有赡
 ③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④公既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⑤予尝爱晏子好仁⑥公之忠义满朝廷
|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了范仲淹乐善好施、救济族中穷人的事迹,他年轻的时候就有这个志向,直到做大官后才得以实现。 | 
| B.范仲淹去世时,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但他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给了子女。 | 
| C.范仲淹认为办“义田”的举措比晏子的行为更接近孟子的要求,并且他的做法要更高明、更有远见。 | 
| D.作者在极力赞颂范仲淹义举的同时,也斥责了那些身居高位、享受厚禄却只顾自己的达官贵人。 | 
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2)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解释划线字
 ①直好世俗之乐耳()
 ② 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翻译文中划线句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文段主要阐述了①___的道理。②孟子为何认为齐宣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呢?请根据文段,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妻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①景公:齐国国君。 ②霁:天放晴。  ③陛:皇宫的台阶。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其实味不同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吏二缚一人诣王()(2)晏子避席对曰()
 (3)叶徒相似()(4)公被狐白之裘()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