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③。蒲苇莲芡④,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②余浸:支流。③岩阜:假山。④芡(qiàn):水生植物。⑤富:丰饶的物产。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饮少辄醉 辄:_____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___________
(3)佳木秀而繁阴 秀:____________ (4)云归而岩穴暝 暝:_________ 细读[甲]文第二段文字,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醉翁亭春秋二季景色的特点。
春季:_______________ 秋季: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作者一以“乐”字为主线,在一、二两段中描绘了早晚及四季美景,从全文来看,你觉得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将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③。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①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②其深;王者不却⑦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④,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⑤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⑥而赍⑦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 节选自《谏逐客书》 秦 李斯)
【注释】:①让:辞,拒。 ②就:成就。 ③却:拒绝,抛弃 ④充美:丰富充足 。
⑤黔首:秦时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首,头。 ⑥藉寇兵:把兵器借给侵犯者。
⑦赍(jī):给予,赠送。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兵 ②故
③所以④此下列选项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今逐客以资敌国
A.属予作文以记之 | B.咨臣以当世之事 |
C.以其境过清 | D.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文中划线的句子已经被译成现代汉语,请你模仿上下文句式,把它改写成文言文。
节选的这段话阐述了国家治理的问题。李斯认为,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靠的是什么?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亡:逃走 |
B.(项燕)爱士卒,楚人怜之 怜:爱戴 |
C.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首发 |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书:书信 |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策略的原因,是当时人们都认为扶苏和项燕没有死。 |
B.“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完全丧失信心,忍无可忍。 |
C.“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是陈胜、吴广精心为起义做的舆论准备。 |
D.这段文字写到了陈胜在起义前夕对形势的分析,充分表现了他对时局的洞察能力。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
王彦章死节
唐兵攻兖州,末帝召彦章,使率五百骑守捉①东路,彦章以兵少战败,被擒。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庄宗爱其骁勇,欲全活之。彦章谢曰:“臣与陛下血战十余年,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遂见杀,年六十一。
【注释】①守捉: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军、城、镇、守捉皆有使。 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臣与陛下血战十余年
A.臣/与陛下血战十余年 |
B.臣与陛下/血战十余年 |
C.臣与/陛下血战十余年 |
D.臣与陛下血战/十余年 |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1)活()
(2)见() 说说“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的意思。
选文记叙他“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有什么作用?
选文主要表现了王章彦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共14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③粥不充,日昃④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再适:第二次出嫁,即改嫁。②世家:世代为官的人家。
③饘:zhān,稠的。④日昃:太阳偏西。昃,zè。 解释划线的字或短语:
(1)岸芷汀兰 ()(2)春和景明()
(3)辄以水沃面()(4)巴陵胜状()
(5)既长,知其世家()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甲】文末节中“二者之为”指的是什么?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结合【甲】、【乙】两段文字的具体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
翻译句子。
(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