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题
(1)上图是某学生设计的“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的方案,老师和同学经过讨论后发现他有2处的设计不科学,请你指出是哪2处并说出理由(或修改方法):
第1处 ,理由(或修改方法) 。
第2处 ,理由(或修改方法) 。
新采摘的玉米果穗具有甜味,但放一段时间后甜味便降低。如果采摘后放在沸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再保存,甜味可保留较长一段时间;如果采摘后放在35~4O℃的温度下,甜味消失得更快;如果采摘后马上放人冰箱中冷藏,也可使甜味的保持时间延长。请回答:
(1)放一段时间后,甜味降低的原因是。
(2)沸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再保存,甜味可保留较长时间的原因
。
(3)放在35~4O℃的温度下,甜味消失得更快的原因
。
(4)放在冰箱中甜味时间延长的原因是。
(5)通过上述实验,可证明。
下图表示研究人体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成分差异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中要求被测试者通过2吸入气体,通过3呼出气体。分析回答:
(1)实验装置存在错误,指出哪两根玻璃管应变短一点:【__________】和【】。
(2)以下问题的回答假定实验装置是正确的:几次呼吸后,烧杯X和Y内溶液的颜色变化分别是______ ____和______ ____。
(3)烧杯甲在这个实验中起_________作用。
(4)从【3】中可得出关于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成分的区别是呼出的气体:____________。
下图为呼吸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A过程是通过__________完成的。B、D两过程是通过___________实现的。C过程叫。
(2)与动脉血相比,肺泡内的氧含量较__________。与静脉血相比,细胞内的二氧化碳含量较________。
七年级生物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在做“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实验时,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具体如下:
【1】号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和2毫升唾液,并充分搅拌
【2】号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和2毫升清水,并充分搅拌;
【3】号试管:加入馒头块和2毫升唾液,但不搅拌。
将3支试管都放入37℃的温水中保温10分钟,取出冷却后分别加入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试管中馒头的颜色变化。请问:
(1)【1】号试管和【2】号试管是一组对照实验,在本实验中__________是对照组,变量是。
(2)实验结果中,【1】号试管馒头碎屑如果没有变色,原因是馒头中的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酶的作用下变成了麦芽糖。【2】、【3】号试管中馒头可能变成______ _色。【2】号试管馒头碎屑变色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号试管馒头块变色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在3个试管中都同样加入2毫升唾液或者水,这是因为要遵循__________原则,便于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
(4)本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___
_ __________。该探究实验成功地说明了唾液能使淀粉分解,口腔中的作用,能更好地促使淀粉发生变化。
(5)实验中必须把3支试管都放入37℃的温水中,这是为了保证。实验才能成功。
根据“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回答问题。
1、根据鼠妇的生活环境和题目,实验提出的问题是:。
2、实验的假设是:。
3、用10只鼠妇而不用1只是为了。本实验的变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