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细胞融合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过程①②应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细胞,以去除植物细胞壁。
(2)过程③叫做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常用的诱导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3)过程④是细胞壁的再生过程,与此过程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
(4)⑤过程中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先诱导细胞分裂形成______________,再由它分化形成杂种植物幼苗。
(5)若番茄细胞内含A个染色体,马铃薯细胞内舍B个染色体,则番茄—马铃薯细胞内含_____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若对番茄和马铃薯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能成功的话,得到的后代应含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若要得到可育的番茄一马铃薯,必须用_________________来处理幼苗。这两种方法相比,体细胞杂变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常小鼠体内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能够编码胱硫醚γ-裂解酶(G酶),体液中的H2S主要由G酶催化产生。为了研究G酶的功能,需要选育基因型为B-B-的小鼠。通过将正常小鼠(B+B+)一条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去除,培育出一只基因型为B+B-的雄性小鼠(B+表示具有B基因,B-表示去除了B基因,B+和B-不是显隐性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B基因控制G酶的合成,包括两个基本步骤。胱硫醚在G酶的催化下生成H2S的速率加快,这是因为。
(2)上图表示不同基因型小鼠血浆中G酶浓度和 H2S浓度的关系。据图描述B+B+和B+B-个体的基因型、G酶浓度与H2S浓度之间的关系:
。B-B-个体的血浆中没有G酶而仍有少量H2S产生,可能的原因是。
(3)某科研人员,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设计实验选育出了基因型为B-B-的雌性小鼠,请将选育过程补充完整:
①取多只基因型为B+B+雌性小鼠与已培育出的基因型为B+B-的雄性小鼠杂交,得到F1代;
②
③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进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人类探究“什么是遗传物质”的最具说服力的实验。下图为用含32P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专性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2噬菌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如果仅凭猜想,控制其性状的遗传物质有可能是。
(2)你认为怎样才能得到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请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3)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有放射性,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4)一个噬菌体含有一个 DNA分子。理论上分析,一个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复制出n个子代噬菌体,其中携带32P的噬菌体有个。复制时用的原材料来自于。
下图是绿色植物一成熟细胞新陈代谢图解,请依图回答:
(1)细胞在生成物质B的同时,还产生的物质有,此过程发生的场所是。
(2)物质C从细胞外到细胞内并参与过程②的一个步骤,至少穿过层磷脂分子,这一步骤叫做。
(3)能量代谢的关键性物质是图中的化合物E,在该细胞中,其生成场所有。
(4)在细胞内生成物质A的细胞器有,物质A在细胞内存在的形式有。
(5)在过程①②组成的代谢过程中,在合成有机物的同时,也有有机物的分解,该过程中分解该有机物的酶分布在细胞结构的中,在过程中完成。
(6)在物质A和F供应充足的情况下,限制过程①~⑤的共同因素是。如果把该植物细胞遮光密封,过程①~⑤将会停止的过程是(填序号),图中④过程为。
下面是有关细胞分裂的四个图像,甲图是某二倍体(2n=6)植物根尖分生区的显微照片。请据图作答:
(1)乙和丙是某同学根据甲图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等特点而绘制的示意图,乙和丙是否正确?为什么?。
(2)甲图中A、B两个细胞分别对应于丁图的时期分别是(填小写字母)。
(3)图丁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图丁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
(4)观察到的生长点细胞中,大多数细胞处于期,原因是。
(5)若丁图对应的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变化,则CD段对应的时期为。
(6)若丙图细胞所代表的动物基因型为AaBb,则该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为。
选做题------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如图是连续分裂的细胞在各个不同时期DNA含量(单位C)的测定结果。请据图回答:
(1)完整的细胞周期从__________开始,到___________为止。
(2)细胞核膜开始解体,核仁逐渐消失,纺锤体形成是在___________。
(3)着丝点分裂,两条染色单体分离在___________。
(4)从图中可以发现,母细胞与子细胞的细胞核中DNA分子的数量是稳定的,其意义在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