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嗣昌,字文弱,武陵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改除杭州府教授。迁南京国子监博士,累进户部郎中。天启初,引疾归。
崇祯元年,起河南副使,加右参政,移霸州。四年,移山海关饬兵备。父鹤,总督陕西被逮,嗣昌三疏请代,得减死。五年夏,擢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山海诸处。嗣昌父子不附奄,无嫌于东林。侍郎迁安郭巩以逆案谪戍广西,其乡人为讼冤。嗣昌以部民故,闻于朝,给事中姚思孝驳之,自是与东林郄。
七年秋,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时中原饥,群盗蜂起,嗣昌请开金银铜锡矿,以解散其党。又六疏陈边事,多所规画。帝异其才。以父忧去,复遭继母丧。
九年秋,兵部尚书张凤翼卒,帝顾廷臣无可任者,即家起嗣昌。嗣昌既建“四正六隅”之说,欲专委重文灿,文灿顾主抚议,与前策牴牾。帝谯让文灿,嗣昌亦心望。既已任之,则曲为之解。乃上疏,克今年十二月至明年二月为灭贼之期,帝可其奏。
贼大入四川,朝士尤洪承畴纵贼。嗣昌因言于帝曰:“熊文灿在事三月,承畴七年不效。论者绳文灿急,而承畴纵寇莫为言。”帝知嗣昌有意左右之,变色曰:“督、理二臣但责成及时平贼,奈何以久近藉之口!”嗣昌乃不敢言。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本藉以剿贼文灿悉以资抚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
至明年三月,嗣昌以灭贼逾期,疏引罪,荐人自代。帝不许,而命察行间功罪,乃上疏曰:“洪承畴专办秦贼,贼往来秦、蜀自如,剿抚俱无功,不免于罪。熊文灿兼办江北、河南、湖广贼,抚刘国能、张献忠,战舞阳、光山,剿抚俱有功,应免罪。诸巡抚则河南常道立、湖广余应桂有功,陕西孙传庭、山西宋贤、山东颜继祖、保定张其平、江南张国维、江西解学龙、浙江喻思恂有劳,郧阳戴东旻无功过,凤阳朱大典、安庆史可法宜策励图功。总兵则河南左良玉有功,陕西曹变蛟、左光先无功,山西虎大威、山东倪宠、江北牟文绶、保定钱中选有劳无功,河南张任学、宁夏祖大弼无功过。承畴宜遣逮,因军民爱戴,请削宫保、尚书,以侍郎行事。变蛟、光先贬五秩,与大弼期五月平贼,逾期并承畴逮治。大典贬三秩,可法戴罪自赎。”议上,帝悉从之。
(节选自《明史•杨嗣昌吴姓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移山海关饬兵备饬:整治 |
| B.无嫌于东林嫌:仇怨 |
| C.帝异其才异:奇怪 |
| D.朝士尤洪承畴纵贼尤:指责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乡人为讼冤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 B.以解散其党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
| C.既已任之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 D.嗣昌乃不敢言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本藉以剿贼/文灿悉以资抚/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 |
| B.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本藉以剿贼/文灿悉以资抚/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 |
| C.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本藉/以剿贼文灿/悉以资抚/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 |
| D.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本藉以剿贼文灿/悉以资抚/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 |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嗣昌父亲杨鹤,总督陕西时被逮捕,杨嗣昌三次上疏请求代替父亲受死,他父亲得以免除死刑。 |
| B.中原发生饥荒,到处发生暴乱,杨嗣昌请求开采金银铜锡矿,以解散这些流民暴徒。又六次上疏陈述边防事务,多有所规划、谋议。 |
| C.杨嗣昌因为其他官员消灭农民军的期限已过,上疏要求他人承担过错,并自荐代替他人,皇帝不答应。 |
| D.杨嗣昌向皇帝上疏建议曹变蛟、左光先跟祖大弼限期平定盗贼,超过期限连同洪承畴一起逮捕法办。 |
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嗣昌以部民故,闻于朝,给事中姚思孝驳之,自是与东林郄。
(2)熊文灿在事三月,承畴七年不效。论者绳文灿急,而承畴纵寇莫为言。
(3)承畴宜遣逮,因军民爱戴,请削宫保、尚书,以侍郎行事。
课外文言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发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下列句中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 疾:痛恨 |
| B.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恨:遗憾 |
| C.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 毁:毁弃 |
| D.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遗:送给 |
下列选项中,全都能说明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善著书”的一项是()
①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 ②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 ③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④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⑤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 ⑥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 A.①③④ | B.②④⑥ | C.①⑤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 |
| B.韩非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佞之臣所容,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最终发愤著书。 |
| C.李斯因为与韩非出于同门,所以在秦王要处死韩非时,极力为他说话,但最终没有成功。 |
| D.秦王内心对韩非还是很喜爱的,所以在将其关入牢狱后又感到后悔,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 |
翻译下面句子
①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
②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候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万章上》)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谆谆然命之乎命:命令 |
| B.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示:显示 |
| C.践天子位焉践:登上 |
| 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受:接受 |
下面的句子,划线的字在意义及用法上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此之谓也 |
| B.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 |
| C.谆谆然命之乎夫然后之中国 |
| D.尧以天下与舜,有诸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与“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
| B.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
| C.此之谓也 |
| D.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
阅读《项羽之死》片段,完成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项王军壁垓下壁:设营驻扎 |
| B.持短兵接战兵:兵器 |
|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受 |
|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购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
| B.①汉军至,无以渡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
| D.①乃令骑皆下马步行②乃自刎而死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
|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
|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
|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褒,字弘业,颍川颍阳人也。褒少有志向,好学而不守章句。其师怪问之,对曰:“文字之间,常奉训诱,至于商较异同,请从所好。”师因此奇之。及长,涉猎经史,深沈有远略。时周文帝为刺史,素闻其名,待以客礼。及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诸将遣使迎周文。周文问以去留之计,褒曰:“此天授也,何可疑乎!”周文纳焉。大统初,迁行台左丞。
出为北雍州刺史。州带北山,多有盗贼。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厚加礼遇,谓曰:“刺史起自书生,安知督盗?所赖卿等共分其忧耳。”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论。于是诸被署者莫不惶惧,皆首伏日:“前盗发者,并某等为之。”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或亡命隐匿者,亦悉言其所在。褒乃取盗名簿藏之,因大榜州门曰:“自知行盗者,可急来首,即除其罪。尽今月不首者,显戮其身,籍没妻子,以赏前首者。”旬日之间,诸盗咸悉首尽。褒取名簿勘之,一无差异,并原其罪,许以自新,由是群盗屏息。入为给事黄门侍郎,迁侍中。
累迁汾州刺史。先是,齐寇数入,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扦。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人既不备。以故多被抄掠。齐人喜于不觉,以为州先未集兵,今还必不能追蹑,由是益懈,不为营垒。褒已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邀其归路。乘其众怠,纵伏击之,尽获其众。故事,获生口者,并送京师,褒因是奏日:“所获贼众,不足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有诏许焉。自此抄兵颇息。
褒历事三帝,以忠厚见知。武帝深相敬重,常以师道处之,每入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八)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涉猎经史,深沈有远略涉猎:广泛地阅读 |
| B.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主帅:军队的最高统帅 |
| C.并原其罪。许以自新,由是群盗屏息屏息:此处指不敢作乱 |
| D.故事,获生口者,并送京师故事:先例,成法 |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韩褒“深沈有远略”的一组是( )
①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
②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
③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
④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
⑤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
⑥每人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
| A.①③⑥ | B.①②⑤ | C.③④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少年韩褒就有志向与追求,对于学习也有不凡的见解。在恭谨地接受老师教诲的同时,也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有所偏好。 |
| B.北雍州多盗贼出没,韩褒任刺史期间,先深入调查摸清了情况,又明榜昭告公布自首期限,再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最终制服盗贼。 |
| C.宽以待人是韩褒为官的特点,为人的品质。在北雍州,他能宽恕诸盗贼的罪过,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在汾州,更是以德报怨,放还俘虏。 |
| D.韩褒历经北朝三个君主时期,以忠诚厚道而闻名。武帝每每朝见时,先下诏让他坐下,然后才议论朝政,恭敬如执弟子礼。 |
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天授也,何可疑乎!(3分)
(2)刺史起自书生,安知督盗?所赖卿等共分其忧耳。(3分)
(3)先是,齐寇数入,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扦。(4分)
文化经典阅读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王曰①:“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②之!《诗》云:‘王赫斯③怒,爰④整其旅,以遏徂莒⑤,以笃周祜⑥,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⑦志?’一人衡行⑧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梁惠王下》
注解:①王:齐宣王 ②大:使……大。③赫斯:发怒的样子。④爰:语首助词,于是。 ⑤遏:止。徂:攻击。莒:国名。⑥笃:厚;祜:福。⑦厥:用法同“其”。 ⑧衡行:即“横行”。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暗喻齐宣王要像周文王那样激于正义,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 |
| B.“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表现的是武王的大勇。 |
| C.孟子指出君王是帮助上天来统治下贱的老百姓,有责任要让天下安定、不让老百姓横行霸道。 |
| D.孟子主要运用对比的说理方法来劝说齐宣王去小勇、存大勇。 |
根据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小勇”与“大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