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赵括母上书言于王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君子谓括母为仁智。
(选自西汉•刘向《烈女传•赵将括母》)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乃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  ②所奉饭者以十数(                )
③故不加诛 (        )           ④君子括母为仁智(              )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A.以天下事为己任 (《赵普》) B.可以为师矣(《论语》八则)
C.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用“/”画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王 以 为 若 其 父 乎?
翻译下面的句子。
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赵母认为赵括与其父在带兵上有怎样的不同?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内古文阅读与感悟(17分 )
(1)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潇然,感极而悲者矣。
(2)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倾;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上面的选文中,有四个字与原文不符,找出来,并改正:
文中错字分别是 ,正确写法分别是
第(2)段中空缺的原句是: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是()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B.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A.滕子京守巴陵郡
B.前人之述
C.则有国怀乡
D.而或长烟一空

E.不物喜,不以己悲。
F.暮冥冥
翻译下列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人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后面问题。( 15分)
(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⑴渔人甚之()
⑵阡陌交通()
⑶颖脱不()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远近则抚而和
B.仿佛有光为佣耕
C.时无酒,亦雅咏不辍今闻无罪
D.乡邻之所贵士卒多用者

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一)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曰“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下列各句中的“之”字与例句“卫人闻之”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B.何陋之有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摔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无案牍之
(3)与士七日
(4)文公之信为至矣。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
(2)非信则百事不满也。
短文中晋文公强调了怎样的作战思想?(用文中原句回答)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14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以其境过:②道州城西百余步:
③潭中鱼百许头:④折蛇行:
翻译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②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共15分)
【甲】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
【乙】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地著:定居一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人之常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夫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廪:米仓。),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句读,标3处
夫 寒 之 于 衣 不 待 轻 暖 饥 之 于食 不 待 甘 旨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则久已矣()(2)以俟夫人风者得焉()
(3)有高城深池()(4)务民于农桑()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人情(人之常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甲乙两文都封建社会的官员针对当时社会现状写的文章,他们的写作目的各是什么?他们的写作目的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