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很多,某校化学小组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实验一:他们只利用Cu、Fe、Mg和不同浓度的硫酸(0.5 mol·L-1、2 mol·L-1、18.4 mol·L-1)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甲同学的实验报告如下表:
实验步骤 |
现象 |
结论 |
①分别取等体积的2 mol·L-1的硫酸于试管中 |
反应速率Mg>Fe,Cu不反应 |
金属的性质越活泼,反应速率越快 |
②____________ |
|
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
(1)甲同学表中实验步骤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同学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要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还需控制的实验条件是____________。乙同学为了更精确地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定量实验。
(3)乙同学在实验中应该测定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同学完成该实验应选用的实验药品是________,该实验中不选用某浓度的硫酸,理由是___________。
实验二:已知 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8H2O+10CO2↑,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和草酸溶液反应时,发现开始一段时间,反应速率较慢,溶液褪色不明显;但不久突然褪色,反应速率明显加快。
(5)针对上述实验现象,丙同学认为KMnO4与H2C2O4反应放热,导致溶液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看,你猜想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的影响。
(6)若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除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草酸溶液外,还需要选择的试剂最合理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硫酸钾 B.硫酸锰 C.二氯化锰 D.水
在一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内加入0.2 molA和0.6 molB,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A(s)+3B(g)2C(s)+3D(g) 已知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如下表:
温度/℃ |
1000 |
1150 |
1300 |
平衡常数 |
64.0 |
50.7 |
42.9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ΔH0(填“>”或“<”)。
(2)1000 ℃时,4 min后达到平衡.求4 min内D的平均反应速率v(D)=,B的平衡转化率为,平衡时B的体积分数。
(3)欲提高⑵中B的平衡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A.减少C的量B.增加A的量 C.移出部分D
D.降低反应温度 E.减小容器的容积 F.加入合适的催化剂
(4)1000 ℃时, 在一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内加入XmolC和0.6 molD,5 min后达到平衡,B的浓度与⑵中B的浓度相同,求X的范围
(5)下列说法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 B.B的速率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c(B)︰c(D)=1︰1 D.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M(B)≠M(D))
常温下,某水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Na+、B2-、HB-、H+、OH-,存在的分子有H2O、H2B。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酸H2B的电离方程式﹑。
(2)常温下,已知0.1 mol·L-1二元酸H2B溶液中c(OH-) / c(H+)=1×10-6。
①常温下,0.1 mol·L-1H2B溶液的pH=;
②写出该酸(H2B)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常温下,将100 mL 0.1 mol·L-1的稀H2SO4溶液与100 mL 0.4 mol·L-1的NaOH溶液充分混合(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所得溶液的pH=。
(4)t℃时,有pH=2的稀硫酸和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Kw=。该温度下(t℃),0.1 mol·L-1HCl溶液的pH=;
⑴有下列物质:①铜 ②硫酸钡固体 ③氨水 ④氢氧化钠固体 ⑤熔融硝酸钾;⑥乙醇; ⑦稀硫酸; ⑧金刚石; ⑨二氧化硫 ; ⑩冰醋酸。
其中能导电的有;属于非电解质的有;属于强电解质的有;(填序号)
(2)常温下,将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性,溶液中c(NH4+)与c(Cl-)的大小关系是:c(NH4+)c(Cl-);
(3)常温下,0.010mol·L-1盐酸和0.010mol·L-1氨水的pH之和14,常温下,pH=2的盐酸和pH=12的氨水,分别加水稀释10倍后,两溶液的pH之和14(填>,<或=)
(4)用物质的量浓度为0.04 mol·L-1的盐酸恰好中和OH-浓度为1.0×10-3 mol·L-1的氨水溶液20mL,消耗盐酸12.5mL,则此氨水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1;电离度为。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配制0.20mol·L-1的盐酸标准溶液,然后用其滴定某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
(1)配制待测液:将1.7 g含有少量杂质(不与盐酸反应)的固体烧碱样品配制成200 mL溶液,所需的主要玻璃仪器除烧杯,200 mL容量瓶,量筒,还有﹑。
(2)滴定:
①盛装0.20mol·L-1盐酸标准液应该用式滴定管,
②滴定时,先向锥型瓶中加酚酞作为指示剂;再逐滴滴定,观察到时为滴定终点。
③有关数据记录如下:
滴定序号 |
待测液体体积(mL) |
所耗盐酸标准液的体积(mL) |
|
起始读数 滴定前 |
终点读数 |
||
1 |
20.00 |
0.50 |
20.40 |
2 |
20.00 |
6.00 |
26.10 |
3 |
20.00 |
4.00 |
24.00 |
数据处理:NaOH溶液的浓度为mol·L-1,烧碱样品的纯度为。(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试分析以下各项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可能影响,用“偏高”﹑“偏低”或“无影响”等填空:
①若用蒸馏水冲洗锥形瓶,则会使测定的结果;
②若在滴定过程中不慎将数滴酸液滴在锥形瓶外,则会使测定结果;
③若刚见到指示剂局部的颜色有变化就停止滴定,则会使测定结果;
④读数时,若滴定前俯视读数,滴定后仰视读数,则会使测定结果;
(12分)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是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贡献之一。在制取合成氨原料气的过程中,常混有一些杂质,如CO会使催化剂中毒。除去CO的化学反应方程式(HAc表示醋酸):Cu(NH3)2Ac+CO+NH3===Cu(NH3)3(CO)Ac。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C、N、O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
(2) 写出基态Cu+的核外电子排布式________。
(3) 配合物Cu(NH3)3(CO)Ac中心原子的配位数为________。
(4) 写出与CO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________。(任写一个)
(5) 在一定条件下NH3与CO2能合成化肥尿素[CO(NH2)2],尿素中C原子和N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分别为________;1 mol尿素分子中,σ键的数目为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