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材料二: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美,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正如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所说,“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英国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惫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
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6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 荷盾,获利651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437564两。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物出洋赴宴,始自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经评判,中国赛品“以丝、茶、瓷器、绸货、雕花瓷器、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一。”
——《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评述》
(3)材料三为我们研究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经济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材料四: 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
190l一1911 |
300 |
5600 |
31 |
510 |
1912一1919 |
600 |
13000 |
75 |
1625 |
(4)读材料四,分析1912年——1919年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出路是什么?
材料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农业总产值 |
461 |
510 |
535 |
575 |
610 |
(5)据材料五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2分)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2分)
材料六: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6)材料六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4分)
材料七: 一位老市民看到熟悉的粮票,十分激动,动情的讲述过去的岁月:“当年买东西不像现在,什么都是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1993年5月,粮票停止发行和使用。副食品票证、布票、纺织品专用券、自行车券、缝纫机券等票证早已悄然淡出。
(7)材料七反映出当时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朕(雍正)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致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且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何种经济思想?它形成与何时?
(2)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如何评价雍正帝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时的欧洲,很多人认为世界是一片广阔的陆地,尽头是万丈深渊。虽然……他们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神秘的国度中国,但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交通非常困难,很少有人到过中国,也很少有中国人去过欧洲。
材料二(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和用于流动的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给世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博览会主题展馆有:电气馆,这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展馆,有电灯、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爱迪生曾亲自到展馆检查;机械馆,供应世博会的能源,有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机械设备等,是实业家流连忘返的地方;运输馆,汽车堂皇出入……。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80年代前期增加了两倍,其中,80%集中在美、欧、日,只有18%在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跨国公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控制着国际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现在它们越来越重视就地生产和销售,全世界生产和销售有20%是在国内进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地域隔阂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英国首先爆发工业革命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届博览会的展品的特点。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分析这种发展趋势的双重性影响。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不断调整经济政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
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美国总统)挽救了市场经济。……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的重要措施。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实施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总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最大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发行粮票到发行股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农经济自战国以后,一直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统治地位。
材料二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农业总产值 |
461 |
510 |
535 |
575 |
610 |
材料四下图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十六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并概括与此发展状况相关的农村政策。
(4)依据材料四,有58%的人评价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结合你的理解,说明这一评价的理由。
阅读材料:
材料一: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至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很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1)依据材料一归纳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影响。
材料二:1941年,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线后不久,负责国际事务的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就开始构思旨在恢复国际货币稳定的计划。他认为,世界经济应该建立在国家间合作的基础上的竞争。而不是霸权或者闭关锁国,这就是怀特计划,它的真实意图是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二》
⑵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初期美国为建立新的世界经济体系采取的措施
材料三:
(3)材料三代表哪些经济组织,这些经济组织的成立说明什么?
材料四:20世纪后半叶,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自由的全球贸易体系以及稳定而灵活的汇兑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外国投资和外国贷款等形式的资本流动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组建了区域性经济团体,如“东南亚国家联盟”,致力于消除地区间的贸易壁垒。
——沈汉主编《资本主义史》
(4)依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后半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