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 ①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②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B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②黑质而白章
C ①流辈甚称其贤; ②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D ①色愈恭,礼愈至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翻译句子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表现在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但有冻馁之患。
B.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C.“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选文采取对比的句式阐明道理。如文中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同我的 作对比,将今日大学生优越的条件同我的 对比,说明
的道理。
纵山居闲情
山静日长
◆[宋] 罗大经
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①,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②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③稚子,作笋蕨④,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⑤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⑥一晌。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则月印前溪(A )。
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然此句妙矣,识其妙者盖少。彼牵黄臂苍,驰猎⑦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马头尘、匆匆驹隙影(B ),乌⑧知此句之妙(C )!人能真知此妙,则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亦多乎!
【注释】:①剥啄:象声词,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②麛,音mí,小鹿。③山妻:隐士之妻。对自己妻子的谦词。④笋蕨:竹笋和蕨菜。⑤《玉露》:指作者所作笔记《鹤林玉露》。⑥剧谈:畅谈。⑦驰猎: 奔驰追逐。⑧乌: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何。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盈()濯()既()相与() 请将文言语气词“耳”“哉”“矣”正确填入文中的A、B、C处。
请用两个逗号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准确断句。
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 作者认为子西诗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妙绝,但“识其妙者盖少”,这是为什么呢?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读完全文,从文章描绘的一幅幅画面里,你发现作者崇尚一种怎样的生活?
积累链接:文中的《国风》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A 》,“韩苏文”中的“韩”是指B (填写人名),“陶杜诗”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直接展现其早出晚归这一田居生活的诗句是C。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①以布衣富侔②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③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陶之朱公:即范蠡(lí),相传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②侔(móu):等同。③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尝有疑狱狱:案件 | B.臣,鄙民也鄙:浅陋 |
C.不知当狱当:应当 | D.殆未有也殆:恐怕 |
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家有二白璧②侧而视之
③其径相如也④然其价一者千金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 |
B.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 |
C.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上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
D.作者姐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①,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②,熏渍③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④,较⑤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⑥鱼之肆⑦,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⑧,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选自《颜氏家训·慕贤》)
【注释】①播越:离散。②款狎:指相互问关系亲密。③渍:染。④操履:操守德行。艺能:本领,技能。⑤较:通“皎”,明显。⑥鲍鱼:咸鱼,气味腥臭。肆:店铺。⑧之徒:那样的人。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l)较明易习者也?(2)君子必慎交游焉。(3)无友不如己者。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墨子悲于染丝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
B.如人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爱莲说》) |
C.潜移默化,自然似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
D.是以与善人居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优于我,便足贵之。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述了外部环境对人精神性情的影响,指出交友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
B.本文以“入芝兰之室自香,入鲍鱼之肆自臭”这一生活现象来证明人的神情容易被同化的道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自然贴切。 |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说明了潜移默化的道理,多与名贤交游,方能受到有益熏陶,颜氏家训对现在青少年的成长仍有指导意义。 |
D.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常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来象征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品行,这与本文观点一致。 |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下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
世言晋王①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②以一少牢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④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注: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④仇雠(chóu):仇敌。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沉溺声色 |
C.及凯旋而纳之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
D.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终至一夫夜呼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与乙文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 |
B.乙文中庄宗起初牢记父亲的遗志,在打仗前,会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父亲赐给的箭,用它去射死三个敌人。 |
C.甲文中列举的舜等六位贤士都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
D.乙文中“可谓壮矣”“何其衰也”分别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和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的前后对照极为强烈,发人深省。 |
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什么启发。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题目。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解释划线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 ②月色入户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