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 ①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②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B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②黑质而白章
C ①流辈甚称其贤; ②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D ①色愈恭,礼愈至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翻译句子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表现在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但有冻馁之患。
B.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C.“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选文采取对比的句式阐明道理。如文中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同我的 作对比,将今日大学生优越的条件同我的 对比,说明
的道理。
阅读下面文字。
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胜。
【注】①贾诩:张绣的谋士。②太祖比征之:曹操连续攻打张绣。比,连续;之,代张绣。 ③断后:行军时走在后面。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奈何复追( )②而公曰必克( )
③悉如公言( )④纵留诸将断后( )与“太祖比征之”中“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 B.公与之乘 |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两处)。(2分)
绣 以 精 兵 追 退 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
(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根据选文说说贾诩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场战争的胜利和张绣也有一定的关系,请问张绣对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什么贡献?(2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共12分)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戌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⑴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②,其谁可而为之?”黄羊对曰:“解狐③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④,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⑤,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⑵外举⑥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注释】①祁黄羊:名奚,字黄羊,晋国大夫。②令:县官。③解狐:人名。④居有间:过了些时日。⑤尉:军事长官。⑥举:举荐。(《吕氏春秋》)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发闾左適戌渔阳()⑵度已失期()
⑶其谁可而为之()⑷遂用之()翻译两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
⑴
⑵ 从【甲】文陈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原句):
写出与两文内容或主题紧密相关的成语(各写出两个):
【甲】:
【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艾子讽齐王毋筑城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太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日:“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日:‘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跌倒。③应侯:顺应时令。④《艾子讽齐王毋筑城》的题目是后人加的。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隔开,限用两处。
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望天而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岁苦支备()(2)问其故()
(3)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4)臣怪之()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翻译: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艾子讽齐王毋筑城》都是写规劝齐王的故事,邹忌规劝齐王要善于纳谏,艾子规劝齐王不要劳民伤财筑城。尽管规劝的原因不同,但是规劝的方法相同,请你概括说说他们采用了怎样委婉的办法?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射箭偏离了靶子),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丢到)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年有七,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 夫尺蠖(昆虫)食黄则身黄,食苍则其身苍。 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弦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故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郁离子》)用“/”给下列句子朗读节奏,限划两处。
公以五十乘赐弦章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晏子没十有七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嗜之,则臣食之______________
(3)曩之唱善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辞鱼不受20.翻译下列句子: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景公“射出质”而群臣“唱善者若出一口”的根本原因是()
A.景公喜欢听奉承话,群臣因此讨好他。 | B.群臣缺乏才智和胆识,一切顺从君主。 |
C.群臣都想同弦章一样得到景公赏赐鲜鱼。 | D.群臣有意谄谀,掩盖景公的过失。 |
弦章坚决谢绝景公赏赐鲜鱼,其主要原因是()
A.因为接受赏赐将违反晏子的道义,顺从阿谀奉承的欲望。 |
B.因为要劝谏景公提防谄媚,纠正景公的过失。 |
C.为了保持君子的廉洁,不与群臣同流合污,谄媚争宠。 |
D.为了遵从晏子的道义,弘扬晏子遗留下来的美好品德。 |
课外文言文阅读
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之人设以醴尊。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织草为履,勾连相属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已而谓其朋曰:“盍少尝之?慎无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差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四,不胜其唇吻之甘也,遂大爵而忘其醉。醉则群睨嘻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而就絷,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节选自刘元卿《醒世恒言》)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陈之饮器陈:________________(2)盍少尝之盍:________________对划线句“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且最终还不免想到死亡,这是为了贪婪造成的啊! |
B.可是最终还不免想到死亡,这是贪婪的结果啊! |
C.可是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是贪婪的结果啊! |
D.而且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是为了贪婪造成的啊! |
请结合文段的内容,简要分析猩猩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