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徐阶辈皆器重之。
居正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严嵩为首辅,忌阶,善阶者皆避匿。居正自如,嵩亦器居正。迁右中允,领国子司业事。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寻还理坊事,迁侍裕邸讲读。王甚贤之,邸中中官亦无不善居正者。而李芳数从问书义,颇及天下事。寻迁右谕德兼侍读,进侍讲学士,领院事。神宗即位,居正遂代拱为首辅。
帝虚帝虚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丰采。居正劝帝遵守祖宗旧制,不必纷更,至讲学、亲贤、爱民、节用皆急务。帝称善。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又为考成法以责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居正喜建竖,能以智数驭下,人多乐为之尽。俺答款塞,久不为害。独小王子部众十余万,东北直辽左,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成梁力战却敌,功多至封伯,而继光守备甚设。居正皆右之,边境晏然。两广督抚殷正茂、凌云翼等亦数破贼有功。浙江兵民再作乱,用张佳胤往抚即定,故世称居正知人。
居正病,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初,帝所幸中官张诚见恶冯保,斥于外,帝使密诇保及居正。至是,诚复入,悉以两人交结恣横状闻,且谓其宝藏逾天府。帝心动。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其弟都指挥居易、子编修嗣修,俱发戍烟瘴地。终万历世,无敢白居正者。熹宗时,廷臣稍稍追述之。崇祯三年,尚书李日宣等言:“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乂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帝可其奏,复敬修官。
(《明史卷二百一十三·列传一百一》有删节)下列加点字词语解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阶者皆避匿善:与……交好 |
B.居正擢用其子擢:逮捕 |
C.居正皆右之,边境晏然右:同“佑”,帮助,偏袒。 |
D.终万历世,无敢白居正者白:言说 |
下面的句子,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
B.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则或咎其欲出者 |
D.帝所幸中官张诚见恶冯保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下列选项对文中划线部分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
B.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
C.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
D.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王甚贤之,邸中中官亦无不善居正者。
译文:
⑵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译文:
⑶ 独小王子部众十余万,辽左东北女真,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陈遵字孟公,杜陵人也。祖父遂,字长子,宣帝微.时与有故,相随博弈,数负进。及宣帝即位,用遂,稍迁至太原太守。
遵少孤,与张竦俱为京兆史。竦博学通达,以廉俭自守,而遵放纵不拘,操行虽异,然相亲友,哀帝之末俱著名字,为后进冠。并入公府,公府掾史率皆羸车小马,不尚鲜明,而遵独极舆马衣服之好,门外车骑交错。又日出醉归,曹事数废。西曹以故事适之,侍曹辄诣寺舍白遵曰:“陈卿今日以某事适。”遵曰:“满百乃相闻。”故事,有百适者斥,满百,西曹白请斥。大司徒马宫大儒优士,又重遵,谓西曹:“此人大度士,奈何以小文责之?”乃举遵能治三辅剧县,补郁夷令。久之,与扶风相失,自免去。
槐里大贼赵朋、霍鸿等起,遵为校尉,击朋、鸿有功,封嘉威侯。居长安中,列侯近臣
贵戚皆贵重之。牧守当之官,及郡国豪桀至京师者,莫不相因到遵门。
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尝有部刺史奏事,过遵,值其方饮,刺史大穷,候遵醉时,突入见遵母,叩头自白当对尚书有期会状,母乃令从后阁出去。遵常醉,然事亦不废。
长八尺余,长头大鼻,容貌甚伟。略涉传记,赡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荣。请求不敢逆,所到,衣冠怀之,唯恐在后。
王莽素奇遵材,在位多称誉者,起为河南太守。 (选自《汉书·游侠传》,有删改)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宣帝微时与有故微:低贱,卑下 |
B.相随博弈,数负进数:屡次 |
C.值其方饮值:遇到 |
D.奈何以小文责之责:责备 |
下列各项中,直接表现陈遵“放纵不拘”的一组是 ( )
①遵独极舆马衣服之好 ②日出醉归,曹事数废 ③西曹以故事适之 ④取客车辖投井中 ⑤满百乃相闻 ⑥奈何以小文责之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④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遵、张竦都担任过京兆史。张竦博学通达,廉洁节俭;陈遵豪放,不拘小节。 |
B.西曹请求罢免陈遵,大司徒马宫却认为陈遵能治理三辅地区政务繁杂的县,并向皇帝推荐他。 |
C.陈遵担任校尉,打击赵朋、霍鸿有功,加以贵戚的推重,被朝廷封为嘉威侯。 |
D.陈遵富于文辞,擅长书法,给人写的书信,收信人把它收藏起来以为荣耀。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有百适者斥,满百,西曹白请斥。
(2)牧守当之官,及郡国豪桀至京师者,莫不相因到遵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忝其父祖耳忝:羞辱,有愧于 |
B.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穷:困窘。 |
C.余苦其多,畏其敏畏:担忧。 |
D.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衰:减退。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但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有否定之意,因而“废卷而叹”。 |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情酣畅。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②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请简要概括作者为什么畏服王定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日:“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日:“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果① 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果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果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注】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②赔累:赔钱亏累。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
B.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
C.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
D.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
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
C.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呆,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
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②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元年进士第,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以尝言隆祜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注】。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日:“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日:“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祜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破田畴,发墟墓,朴至,请罢之。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日:“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日:“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选自《宋史·李朴传》,有删改)
【注】鞫:审问。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
B.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
C.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
D.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绍圣、熙宁、元丰、贞观、康熙。 |
B.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
C.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如“位在廉颇之右”。官位前加“右”表示比加“左”地位高。 |
D.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事迹或悼念性的文字。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朴耿直刚正,敢于进言。他因曾经言说隆祐太后处事不当而被停职查办;他批评翰林承旨范纯礼不敢言,没有范父的风范。 |
B.李朴指摘时弊,忠于朝廷。他人朝答对,认为自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多变,如果今天政事不当,必定导致不能挽救的局面。 |
C.李朴傲视当朝权贵。中书侍郎冯熙载想以邂逅的方式与李朴相见,李朴笑道,既然不能见蔡京,就更不能邂逅冯熙载。 |
D.李朴历任官职,颇有声望。他相继担任虔州教授、肇庆府四会令、国子祭酒、秘书监等职,在任职之处都留有很好的名声。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
②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梦登,福建人。乾隆庚寅除孝丰知县,不携家室,与同志三数人,惘惘到县。始谒巡抚,门者索金,不应,因持刺不许入。梦登则绳床坐军门,竟日不去,曰:“予以吏事见,非有私谒。俟公他出,即舆前白事,奚以门者为?”门者勉为通谒。巡抚察其状,戒之曰:“君悃愊① 无华饰,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梦登前曰:“孝丰俸入,岁不过三十金,不能供幕客食。且梦登与偕来者,三数孝廉,皆读书服古,朝夕讲求,宜若可恃。”巡抚哂之。无何,卒用公式劾免,历官才三阅月也。
梦登居官,出无仪卫,门不设监奴,有质讼者,直诣厅事。梦登便为剖析,因而劝谕之,两造皆欢然以解。比出县门,终不见一胥吏。胥吏或请事,则曰:“安有子女白事父母,转用奴隶勾检者?若辈必欲谋食,盍罢为农,否则请俟我去耳。”县庭无事,辄独行阡陌间,与父老商搉利病,或遇俊秀子弟,执手论文,娓娓竟日。
梦登之罢官也,代者至门,交印讫,长揖而去。问库廪官物,犹前官封识也。稽文案簿籍,曰:“自有主者。”察狱讼,曰:“悉劝平之。”然不自省得谴所由,以书徧抵同官。曰:“梦登为县仅三月,未尝得罪百姓,有事未尝不尽心,然竟坐免,何故?”
梦登罢官,窭②甚,不能归,百姓争食之。负贩小民,侵晓,各以所羡果蔬粟米,杂沓投门外,比门启,取给饔飱,亦不辨所从来。然闲居周一岁,未尝有大匮乏。最后,县人醵③金为治归计,并制青盖为赠,题名至万人,荣其行。尝受惠于梦登者,凡数辈,徒步负担,送梦登抵其家。
(节选自《清稗类钞·吏治类》)
注:①悃愊(kǔn bì):至诚。②窭(jù):,贫穷。③醵(jù):凑钱,集资。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若可恃恃:担心 | B.比出县门,终不见一胥吏 比:等到 |
C.与父老商搉利病搉:研讨 | D.以书徧抵同官徧:同“遍”,遍及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 |
B.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 |
C.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 |
D.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梦登为人正直,不通官场世故。巡抚看到李梦登,先是“戒之”,对他予以表扬和劝诫,然而自负的李梦登并不领情,巡抚只好“哂之”,以示无奈。 |
B.李梦登廉政清明,亲近百姓。为官县衙不设门吏,甚至不要衙役,百姓可直达办事厅;出门不带仪仗卫队。他认为官员被称为父母官,就应该爱民如子。 |
C.李梦登任期虽短,却深得民心。他被罢官以后,因为穷困有家难回,当地百姓纷纷接济他,最后又集资、制万民伞,送他回家。 |
D.李梦登不迎合,也不攀附上司。自认为干得不错,对于自己为什么被免职感到困惑不解,其实过于耿直,才是李梦登被免职的真实原因。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有子女白事父母,转用奴隶勾检者?若辈必欲谋食,盍罢为农,否则请俟我去耳。
(2)负贩小民,侵晓,各以所羡果蔬粟米,杂沓投门外,比门启,取给饔飱,亦不辨所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