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总统立即下令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以防止中国(大陆)进攻台湾。更为不幸的是,战争强化了西方对新中国政府的立场,导致中国有二十年的时间被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孤立,美国继续支持台湾的国民党政权作为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并支持其占据联合国的席位.结果,中国无法获得各种形式的经济和技术援助,不得不完全依赖于苏联。
——美国最流行的历史教科书《世界历史》(汤姆森·沃兹沃思公司出版)
材料二:2013年6月7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中美两国元首围绕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题,就双边关系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坦诚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取得重要积极成果。但是,中美在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发展阶段、战略上叉存在不少差异,因此,能否尊重差异,不断增进战略互信、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及时有效管控分歧,是两国必须面对的挑战。
——新华网《丛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到跨越太平洋的合作》
请回答:
(1)请根据材料一概括朝鲜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1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提到的“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占据联合国席位”终止于何时?(1分)
(3)2013年6月习奥会晤的主题是什么?中美“尊重差异,增进互信”体现了周恩来在万降会议提出的什么倡议?(2分)
(4)结合所学知识,标志着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指的什么历史事情?(1分)
(5)你觉得中美关系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言之成理即可)(1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问答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人类的进步不仅仅表现为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而且也表现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思想和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一批批伟大的思想家以其深刻的理论成果,指导了一次次的革命实践,影响了一代代人,以这些思想为依据,人们与不合理的社会进行了一次次的斗争,有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欧洲近代的三次思想解放的问题。
(1)发生在14——16世纪的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事件?
(2) 18世纪兴起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事件?它与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反映了哪一阶级的利益诉求?请任意举一例在此思想指导下发生的革命运动。
(3) 19世纪在欧洲出现哪一进步思想对人类的解放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4) 你认为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有何作用?

19世纪60年代在世界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 “资本主义” 、大国腾飞和开始崛起。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材料二 1858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裂开的房子》的演说,他把南北两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比喻为“一幢裂开的房子。”他说:“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他的演说语言生动、深入浅出,表达了北方的要求,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群众的愿望,因而为他赢得了很大的声誉。1861年,他就任美国总统。
材料三 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事件都发生在哪一年?它们对资本主义发展都起到了什么作用?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事件?从社会转型角度看,它与哪一则材料反映的事件起到的作用相同?
(3) 三则材料反映的事件都是在哪一事件推动下发生的?
(4) 从这些大国的崛起中我们得到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为自由而战,寻求真正的解放。女王的荣光,查理的断首,都镌刻着“王在议会,法为习惯”的字样。
材料二独立和自由根植于美利坚灵魂深处,为此它不惜与母邦兵戎相见……。
材料三革命的烈焰将国王推上了断头台,巍峨的凯旋门见证了拿破仑创造的奇迹……这个民族从不畏惧硝烟和战火的洗礼,因为他们更爱自由和真理。
请回答:
(1)材料一“查理的断首”发生在哪场革命中?革命成果是通过哪一文献得到保障的?
(2)材料二中“母邦”是指哪一个国家?这次革命指什么事件?
(3)材料三中“革命的烈焰”出现在哪个国家?请举出该国当时颁布的巩固革命成果的法律文献。
(4)上述三则材料三个国家人民共同的追求是什么?
(5)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历史歌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歌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松花江上》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高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材料二:《卢沟桥之歌》歌词: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
(1)材料一中的“那个悲惨的时候”指哪一年发生的什么事件?
(2)材料一中所指事件发生后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什么方针使我们丧失了东北无尽的宝藏?
(3)《卢沟桥之歌》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4)材料中的歌曲曾经广为传唱,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心声和风貌,请你再举出一例你所知道的同一时期反映同一主题的歌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6月,战胜国代表在法国的巴黎召开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也派代表参加会议,并向大会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但是,由英、法、美等国操纵的和会,拒绝了中国的合理要求。
材料二: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高喊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
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参加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各地工人纷纷罢工,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了重大作用。
材料三:“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北京全体学界通电》
(1)通过阅读三则材料,请指出它们指的是近代历史中的什么事件?
(2)读材料一,这次运动的导火索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这次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4)结合材料二说一说这次运动前期与后期,斗争的主力分别是什么?
(5)说一说材料三反映了此次运动中北京学生什么样的斗争精神?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