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骆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居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之,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陈寿《三国志》)
注释:①骆统:当时八岁,后为吴国大将。②士大夫:古代指社会上层人士或有声望的读书人,这里代指“乡里及远方客”。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尽南海            (        )     (2)问其故(        )           
(3)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     (4)母亦之(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译文:                                      
(2)乃自以私粟与之,又以告母         译文:                                  
诸葛亮为什么认为刘备占据荆州和益州是可行的?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乙文中所说的“骆统为之饮食衰少”中“之”具体指是什么事?用原话回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请用简洁的话概括【甲】段中 “天下计”的内容?
读罢乙文,你觉得骆统日后能成为大将军,与哪些因素有关?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⑥矣。”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因:依靠。⑤就舍:回到馆舍。⑥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
(选自《战国策》)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4 分)
①三日乃见乎王②不远千里而寡人
③愿其说④今令臣玉炊桂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句:苏秦之楚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译文:
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3 分)

我辈作文,必几经删润,而后文成。闻欧阳文忠作《昼锦堂记》,原稿首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再四改订,最后乃添两“而”字。作《醉翁亭记》,原稿处有数十字。粘之卧内,到后来又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近闻吾乡朱梅崖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
①删润:删改和润色。②仕宦:指做官。③朱梅崖:清代进士。④辄:总是。⑤脱稿:(著作)写完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富贵而归故乡

A.杂然前陈者(《醉翁亭记》)
B.乃记之去(《小石潭记》)
C.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鸣之不能通其意(《马说》)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目熟视,辄去十余字。
“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一句中的“法”具体指什么?

郑人有爱惜鱼者,计无从得鱼,或汕或涔①,或设饵笱之。列三盆庭中,且水焉,得鱼即生之。鱼新脱网罟之苦,惫甚,浮白而喁②。逾旦,鬣尾始摇。郑人掬而观之,曰:“鳞得无伤乎?”未几掺而食复掬而观之曰腹将不乎?人曰:“鱼以江为命,今处以一勺之水,日玩弄之,而曰‘我爱鱼,我爱鱼。’鱼不腐者寡矣!”不听,未三日,鱼皆鳞败以死。郑人始悔不用或人之言。君子曰:“民犹鱼也,今之治民者皆郑人也哉?”
(宋濂《宋文宪公文集》)
【注释】①汕、涔:捕鱼的方法。②喁:鱼__向上露出水面。
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且水焉(2)腹将不乎?
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 ( 2分)
未几掺而食复掬而观之曰腹将不厌乎
找出上面这段文字中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写此文的意图。
你认为这则寓言还可以表达怎样的道理?

古文阅读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焉得有此人少不
B.湖中人鸟声俱精妙
C.上下白长烟
D.日更定矣物人非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本文文笔洗练,用“余住西湖”,“独往湖心亭看雪”,“______”,“______”就把作者看雪的行踪交代得非常清楚。(用原文句子填写)。(3分)
下面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雪三日后夜里“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尽显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B.“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词运用白描手法,细腻地描绘出夜中雪景的特点。
C.亭上二人见到作者“大喜”,实际上也写出了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
D.作者“痴”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的是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阅读下面文言文。
异宝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①以示儿子②,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节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注释】①抟(tuán)黍:捏成团的黄米饭。②儿子:小孩。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其所者异也(  )(2)王封我矣(  )
(3)必无利地(  ) (4)其知精(  )
下列加线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王果美地封其子幽阴深邃奇(张岱《于园》)
B.此其地不利,名甚恶峨冠多髯者(魏学洢《核舟记》)
C.道德至言以示贤者曾不能损魁父丘(列子《愚公移山》)
D.所取弥粗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翻译下列句子。
⑴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

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根据本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们应当怎样正确面对取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