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①,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②。越三年,以例自免归③,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④。(节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释:①擢:提升,提拔。②工:精巧,精致。③以例:依照惯例。明制,官员任满(一般为三年)之后,需经考察,然后按照考察情况,决定去留升降。自免,自请免官。④侈:多,大。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2)腰白玉之环 ( )
(3)能为诗( ) (4)庭学无不历览( )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其中一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当余之从师也; B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
C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从甲乙文段中,你看出古人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有怎样的关系?你能从我们学习过的古代作家中再找出一位吗?结合他的作品分析一下。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出师表》)解释词语。
(1)深入不毛不毛 :
(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夙夜:文中“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指那一历史事件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中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的四个短语回答)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选自《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大观”与上文“”一词照应;“多会于此”中的“此”指代的是。
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很简略,其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本文最后一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意思是;在文中作用是。
根据你的感受,用流畅的语言写出句中加线字所表现的特有画面和情感。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A.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 B.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 |
C.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D.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 |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钱金玉官松江千总,性刚果,尚廉节。道光壬寅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xǐng)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其戚友尼①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急急为?”钱不听。径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②。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其近卒泣陈劝之:“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置。
注释:① 尼:劝阻。 ②勖:勉励。 下面哪句中“之”的用法与意义同“其近卒泣陈劝之”中的“之”一样?()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B.齐之习辞者也 |
C.至之市 | D.吾欲辱之 |
请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A.钱金玉在抗击英军入侵时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英勇奋战。 |
B.这篇短文介绍了钱金玉虽家有老母仍毫不避难,身负重伤,力战而死。 |
C.钱金玉接到上级的命令后慨然奔赴前线,抗击英军,为国捐躯。 |
D.钱金玉性格刚强果敢,有节气,至死还心怀国家,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钱金玉官松江千总 官:________②径至吴淞径:________
③及东炮台陷及:________④曾不少却少:________翻译下面句子。
(1)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
(2)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
课外文言文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昏暗)行乎?”
平公曰:“善哉!”
【阅读训练】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 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