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
|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
|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
|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
戈尔巴乔夫曾指出:“靠号召不可能培养人们对社会主义财产的主人翁态度。关键是使人们能够影响生产的安排,劳动成果的分配和使用:就是说,要加深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自治。”他认为,“不是工厂、车间、农庄的真正主人,就不可能是国家的主人。”因此,戈尔巴乔夫在这一指导思想下
| A.取消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指令性计划 | B.把政治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突破口 |
| C.把国家部分生产资料分配给劳动者 | D.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经营 |
作家林达在《近距离看美国》中写道:“如果没有一种制度上的保证,那么原本期望是为人民效力的联邦政府,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做到金蝉脱壳,变成一个凌驾于人民之上的怪物。”这里“制度上的保证”指的是
|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 B.保证各州的充分自治 |
| C.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 | D.实行主权在民的原则 |
美国历史学教授克罗斯比在《哥伦布大交换》中讲道:“欧洲人发现南北美洲并来此定居时,带到新大陆来的禽畜和作物及偷偷溜上船的老鼠、不小心带来的杂草种子,所有这些组成一个生物旅行箱,这个旅行箱由原产于欧洲的和来自亚非的一些物种组成。”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①促进了不同大陆间的物种交流②推动了各大陆的城市化进程
③给美洲人民的生存环境带来威胁④促进了美洲的原始资本积累
|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苏格拉底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据此,苏格拉底认为
| A.美德和人性两者不可兼而有之 | B.追求理性是哲学的最高境界 |
| C.道德感化是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 | D.美德是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
下图为某人的日记节选,时间为1927年1月,此人最有可能是
| A.陈独秀 | B.毛泽东 |
| C.蒋介石 | D.孙中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