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教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
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 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1)列举近代英美两国能体现“宪政核心理念与价值”的法律文件。分析西方国家“宪政的具体模式千差万别”的原因。
(2)简述近代前期(1840—1919)实行宪政中国化的重大尝试。概述不利近代中国实现宪政的因素。
(3)列举新中国建国初期为建立宪政颁布的主要法律文献。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宪政的认识。
儒家思想产生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孔子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期“孔子的学说”为什么“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
材料二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材料三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犊,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书可毁”的理由。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主要目的。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待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材料二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
讲话名称 |
发表日期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1984年6月 |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
1985年10月 |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
1992年1月、2月 |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联系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2)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
某学校为活跃校园文化,举办了中外文化展览。
展览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与苏格拉底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各有何主张?
展览二:中外文学荟萃
(2)下表是展览中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展览三:思想解放潮流
材料一:伏尔泰去世后,他的棺木上刻了这样一行字:“他拓展了人类的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材料二: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可以说启蒙思想促使知识和天赋人权的传播,因此使人们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和宗教生活。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伏尔泰是怎样“拓展了人类精神,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4)根据材料二的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试举一例简要说明启蒙思想是如何在中国传播并推动社会进步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后代人经过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4分)
材料二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朱子语类》
(2)材料二中董仲舒和朱熹各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4分)
材料三“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3)材料三对君主统治的看法有何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3分)
人文精神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以人为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受审时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侮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 … 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买不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
材料二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然而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 … 然则,哪些限制是有碍启蒙的,哪些不是,反而是足以促进它的呢?― 我回答说:必须永远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 康德《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材料三以下是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A:“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论法的精神》
B:“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哈姆雷特》
C:“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人是万物的尺度)
——出处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格拉底“教义”的基本思想。
(2)材料二中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三位思想家对人文精神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请说明材料中A、B、C三位思想家分别是谁?并选择其中的一位进行较深入地探究,请说明选择他的理由。(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