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序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性坐标。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的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中所说的“地理大发现”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世界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回顾英、法、美在走向大国的革命历程,完成下面表格。
|
革命任务 |
颁布文献 |
结果 |
英国 |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
|
|
法国 |
|
《人权宣言》 |
|
美国 |
|
|
建立联邦政府 |
(3)构建知识结构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根据19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制作的有关“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知识结构示意图。请你完成未填写的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全球通史》你认为材料中所说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分别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文中所提到的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有哪些?请列举出来。
针对中国19世纪这种“入侵和反入侵”,你有何认识?
历史小论坛:看完电影《鸦片战争》,就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奇奇气鼓鼓地说:“这是个什么样的政府呀!太腐败了!”明明接着说:“我看呀,是我们的武器太落后了,根本和人家没法比。”……
对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你同意明明和奇奇的观点吗?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对此你有何感受?
中国近现代史上,曾出现过两次由“封闭”到“开放”的现象,第一次是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第二次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你觉得这两次“开放”有无本质的区别?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03年河南中考试题。略有改动)
2003年3月,新任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一个历史人物的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你知道材料中的这句诗是谁说的吗?
他“利国家”的主要事迹是什么?意义如何?
请根据这件事对他做出准确的评价。青少年从他的身上学习什么?
温总理引用这句诗,表达了什么决心?
简述英、法、美三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