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少贫贱,以鬻畚为业。猛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
少游于邺都,时人罕能识也。惟徐统见而奇之,召为功曹,遁而不应。遂隐于华阴山。怀佐世之志,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温察而异之,问曰:“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温默然无以酬之。温之将还,赐猛车马,拜高官督护,请与俱南。猛还山咨师,师曰:“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猛乃止。
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及坚僭位,以猛为中书侍郎。时始平豪右纵横,劫盗充斥,乃转猛为始平令。猛下车,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鞭杀一吏,百姓上书讼之,有司劾奏,槛车征下廷尉诏狱。坚亲问之,曰:“为政之体,德化为先,在任未几而杀戮无数,何其酷也!”猛曰:“臣闻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谨为明君翦除凶猾。始杀一奸,余尚万数,若以臣不能穷残尽暴,肃清轨法者,敢不甘心鼎镬,以谢孤负。酷政之刑,臣实未敢受之。”坚谓群臣曰:“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于是赦之。
猛镇冀州,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宜从事,简召英俊,以补关东守宰,授讫,言台除正。俄入为丞相,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坚尝从容谓猛曰:“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其见重如此。
猛性刚明清肃,于善恶尤分。微时一餐之惠,睚眦之忿,靡不报焉,时论颇以此少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鬻畚为业鬻:卖 |
B.及坚僭位僭:超越本分 |
C.猛下车,明法峻刑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
D.劝课农桑,教以廉耻劝:规劝 |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王猛“细事不干其虑”“谨重严毅”的一组是( )
①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 ②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③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 ④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
⑤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 ⑥微时一餐之惠,睚眦之忿,靡不报焉
A.①②④ | B.③⑤⑥ | C.①②③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猛见桓温时,一见面就谈时事,边捉虱子边谈,不拘小节,并指出桓温没有得到关中地区豪杰的原因是桓温没有渡过灞水到长安,老百姓没有看到桓温的心思。 |
B.徐统想招纳王猛为己用,而王猛胸怀大志,没有答应。苻坚听说王猛的名声后派人招来,两人一见如故,志趣十分相投。 |
C.王猛做了始平令后,鞭杀了老百姓上书状告的一名官吏,招来有司的弹劾。囚车把他押解到监狱后,由苻坚亲自审问。 |
D.王猛认为自己被信任,就应不辱君王之命,严明法制,明察好坏,把残暴势力消灭光。苻坚听后称赞了他。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徐统见而奇之,召为功曹,遁而不应。遂隐于华阴山。
(2)臣闻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谨为明君翦除凶猾。
走近古典文学,完成后面题目。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曰:“越王勾践与大夫泄庸、种、蠡①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②,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③,犹武夫④之与美玉也。”王曰:“善。”
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仲舒为人廉直。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⑤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选自《汉书•董仲舒传》,有删改)
【注释】①泄庸、种、蠡:均是勾践的臣子。②五伯:指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③三王:指古代的贤王。④武夫:即“珷玞”,似玉的石头。⑤希:观望,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治:研究 |
B.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事:事奉 |
C.于是下仲舒吏,当死当:应当 |
D.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隆:尊崇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归而有忧色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
B.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C.仲舒以礼谊匡正丹不忍以己之私伤长者之意 |
D.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使得毕使于前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王向董仲舒求教,董仲舒在回答时提到了柳下惠、五伯等人,目的是告诫易王,遵循仁义,不可施行诡诈之术。 |
B.主父偃嫉妒董仲舒,偷出了他的草稿交给皇帝,又因为董仲舒学生的失误,结果导致了董仲舒险些丢掉性命。 |
C.公孙弘为了打击报复董仲舒,故意向皇帝推荐董仲舒去相胶西王。董仲舒害怕惹祸上身,就借生病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 |
D.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朝廷也非常重视董仲舒,经常派人请教于他。董仲舒死后,他的子孙都做了大官。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
(2)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
(3)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土,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土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日: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
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对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数奇,屡试辄蹶。奇:命不好。 |
B.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方:把……比作。 |
C.属文长作表属:嘱托 |
D.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雅:文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文长是奇人的一项是()
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
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
匠心独出,有王者气
显者至门,或拒不纳
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A.①④⑤ | B.①③⑤ | C.②⑤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渭在山阴,声名很盛,然命途多舛,屡试不中。后为中丞胡宗宪的幕僚,深得胡公器重。 |
B.由于仕途不得志,徐渭纵情山水,将其所见一一达之于诗。他的诗往往匠心独出,有王者气,名声炽于天下。 |
C.徐渭的书法,笔意奔放,苍劲中有妩媚之态。其所作花鸟,皆超逸有致。 |
D.徐渭晚年忧愤愈深,不交显者;又狂疾,或自持斧击破其头,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最后,抱愤而终。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
表 上 人 主 悦 是 人 主 知 有 先 生 矣 独 身 未 贵 耳。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轻,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信孰视之通“熟”,仔细地 |
B.若虽长大,好带刀剑若:你 |
C.数以策干项羽干:激怒 |
D.王素慢无礼慢:傲慢 |
下列各项全都表现韩信才能卓出,不同于常人的一项是()
①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②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③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
④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⑤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⑥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A.①④⑥ | B.②⑤⑥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
B.面对淮阴屠中少年的侮辱,韩信没有挺身反抗,表现了他忍辱能屈的大丈夫品行。 |
C.滕公很欣赏韩信,把他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任命他为治粟都尉 |
D.由于未得重用,韩信选择离开刘邦。萧何追之,并向刘邦力荐韩信。最终,刘邦听从了萧何,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朱弁,字少章,徽州婺源人。少颖悟,读书日数千言。既冠,入太学,晁说之见其诗,奇之。靖康之乱,家碎于贼,弁南归。
建炎初,议遣使问安两宫,弁奋身自献。至云中,见粘罕,邀说甚切。粘罕不听,使就馆,守之以兵。弁复与书,言用兵讲和利害甚悉。
绍兴二年,金人忽遣宇文虚中来,言和议可成,当遣一人诣元帅府受书还,虚中欲弁与正使王伦探策决去留。弁曰:“吾来,固自分必死,岂应今日觊幸先归。愿正使受书归报天子,成两国之好,则吾虽暴骨外国,犹生之年也。”伦将归,弁请曰:“古之使者有节以为信,今无节有印,印亦信也。愿留印,使弁得抱以死,死不腐矣。”伦解以授弁,弁受而怀之,卧起与俱。
金人迫弁仕刘豫,且怵之曰:“此南归之渐。”弁曰:“豫乃国贼,吾尝恨不食其肉,又忍北面臣之,吾有死耳。”金人怒,绝其饩遗以困之。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久之,复欲易其官,弁曰:“自古兵交,使在其间,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何必易其官?吾官受之本朝,有死而已,誓不易以辱吾君也。”且移书耶律绍文等曰:“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夕以至则朝以死。”又以书诀后使洪皓曰:“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要当舍生以全义尔。”乃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半酣,语之曰:“吾已得近郊某寺地,一旦毕命报国,诸公幸瘗我其处,题其上曰‘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于我幸矣。”众皆泣下,莫能仰视。弁谈笑自若,曰:“此臣子之常,诸君何悲也?”金人知其终不可屈,遂不复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应今日觊幸先归觊幸:希图侥幸 |
B.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致礼:送礼 |
C.一旦毕命报国,诸公幸瘗我其处瘗:埋(尸体) |
D.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吾曹:我辈 |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朱弁具有“民族气节”的一组是
①议遣使问安两宫,弁奋身自献;②愿正使受书归报天子,成两国之好;
③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④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
⑤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⑥众皆泣下,莫能仰视
A.①③④ | B.③④⑤ | C.②④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二年,朱弁主动要求出使金国,向金国太后太子问安,到了那里,却被软禁到驿馆。 |
B.面对难得的回国机会,朱弁坚决地留了下来。他要求王伦留下官印作为信物,与官印同睡同起。 |
C.金人对朱弁威逼利诱,要他到国贼刘豫那里去当官,朱弁宁可饿死,也绝不失节屈从。 |
D.在金人威逼朱弁换官时,朱弁坚决不从,之后还请和他一起被掠夺的人在他死后为他立碑。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弁复与书,言用兵讲和利害甚悉。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针对相同的问题,孔子说出了不同的答案,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方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