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童 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⑴明察(         )秋毫  ⑵项为之强(        )    
⑶徐(         )喷以烟  ⑷物外之(       )趣    
⑸盖一癞虾蟆(         ) ⑹驱之(         )别院
翻译下列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文: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文:                                                          
本文描写了童年时代的哪三件“物外之趣”,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柳庆字更兴,解人也。庆幼聪敏,有器重。博涉群书,不治章句,好饮酒,闲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主人所窃。郡县询问,主人自诬服。庆疑之。乃召贾人曰:“卿钥恒置何处?”对曰:“恒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曰:“无。”“与同饮乎?”“日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沙门乃真盗耳。”即遣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金。
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多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羽。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二》)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饮酒,于占对闲:空闲
B.年十三,因书暴:晒
C.卿钥置何处恒:经常
D.郡县察按:追究,查办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柳庆“守正明察”的一组是
①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②言毕,令笞杀之
③沙门乃真盗耳④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
⑤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⑥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庆十三岁时,父亲柳僧习让他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文章,长达一千多字,柳庆读了三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B.广陵王元欣的外甥孟氏横行霸道,偷盗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广陵王也派人为他辩解开脱。柳庆当众宣布了孟氏的罪状,当即下令将他打死。
C.一个商人在京城金子被窃,柳庆经过了解,断定盗贼是一个与商人两次一同喝酒的和尚,后来抓到了畏罪潜逃的和尚,追回全部金子。
D.柳庆用“攻心法”让抢劫胡家的盗贼写匿名信,提出先自首者可免罪的要求,并假装表示同意,终于捕获了广陵王家奴,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
译文:
(2)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译文:

牧竖①拾金
刘元卿
有牧竖,敝衣蓬首赤足,日驱牛羊牧冈间,讴而乐,意惬甚,牧亦善。一日,拾遗金一饼②,内衣领中。自是歌声渐歇,牛羊亦时逸,心患失金,斯乃为金所累也。
注释:①牧竖:牧童。②一饼:一块。
解释加线的字。(4分)
衣蓬首赤足()⑵而乐()
⑶心失金()⑷自歌声渐歇( )
牧竖“歌声渐歇,牛羊亦时逸”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回答)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安石《伤仲永》)
解释加线的字。(2分)
(1) 指物作诗立()(2)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对下面句中加线“之”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忽啼求(指书具) B.不能称前时闻(的)
C.借旁近与(他,指仲永) D.余闻也久(他,指仲永)

翻译下列句子。(3分)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穆公亡马
秦穆公亡马,岐下野人得而共食之者三百人。吏逐得欲法之。公曰:“君子不以畜害人。吾闻食马肉不饮酒者,伤人。”乃饮之酒。其后,穆公伐晋,三百人者闻穆公为晋所困,椎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穆公获晋侯以归。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A.秦穆公马( ) B.得而共之( )
C.闻穆公晋所困( ) D.饮之酒(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不以畜害人。(2)吏逐得欲法之。
你认为秦穆公是个怎样的人?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A.影石上() B.潭中鱼可百头()
C.乃记之而() D.折蛇行()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下列句子中的“以”和“以其境过清”一句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B.计日以待 C.以衾拥覆 D.以中有足乐者

本文作者通过对小石潭石、水、鱼、树木的描绘,突出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