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古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制,奉行的宗旨和原则是自由和平等,自由体现于政治生活为“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平等则要求“数学(数量)平等”,就是说“全体公民人人相等”。所以,政事须经公民集体议决,由大多数人的意志裁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摘引自施治生《试论古代的民主与共和》
材料二:尽管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王仍然是终身和世袭的国家元首,享有宪法赋予的法律上或形式上的巨大权力,但是这种政体下的国王是“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宪法在赋予权力的同时,对王权的行使也加以了种种限制。通过一系列法案的颁布,逐渐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摘引自丁翌试《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材料三:(1787年美国)制宪者的目标是一个权力分立的限权政府。首先,权力分立是核心。……其次,与分权观念一样重要,并且起到限权政府功能的是制衡观念。
----摘自王瑾《美国建国时期宪政思想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古典民主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建立“限权政府”的?
面对经济危机,不同的政府采取不同的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已经决定,我们要站稳脚跟,通过严格减少政府开支和增加税收,直到我们达到预算的平衡为止,以使美国政府的信用坚不可摧。我们已经决定,如果需要,我们应把这样建立起来的坚不可摧的政府全部信用,用来帮助私人机构以保护债权人和我国人民的储蓄。
我们已经决定,在联邦储蓄体系范围内做些调整,以使我们的黄金在贸易中发挥经济作用。同时,我们将保持美元在美国每个城市和世界中的可靠价值;我们将扩大信用以抵消由于我国人民贮藏和外国人提款带来的收缩……
我们还决定,联邦政府在保持那些贫困的地方社区问题上要发挥作用,我们还将以政府的信贷援助,通过有利可图的建设工程来增加就业。
——《胡佛总统在艾奥瓦州得梅因演说谈大萧条形势》(1932年10月4日)
材料二 8月13日星期五,尼克松召集身边的经济学家出席一系列所谓戴维营最高级会议的首次会议。星期天,他在电视节目中向全国宣布一项令人吃惊的新经济政策。在尼克松这项新经济计划中,有两个难题是必须记住的:
第一,尼克松声明美国放弃金本位制度。美国将不接受以美元兑换黄金。……
第二,理查德·尼克松抓住机会,在美国实行工资物价管制制度。……所有的物价和工资冻结3个月,随后再对物价管制一年(这是后来出现的情况)直到管制制度崩溃。……
——西奥多·怀特:《美国的自我探索》
材料三里根总统2月18日晚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国情讲话,并提出了他的长达300页的“经济复兴计划”。这个庞大而复杂的计划,概括地说,就是“三砍一稳”……从30年代初期罗斯福的新政开始,美国历届政府都以凯恩斯学说为圭臬,实行大政府、高税收、多规章、大开支的政府干预经济政策。这次,里根政府以70年代兴起的供应学派理论为指南,反其道而行之,实行小政府、小税收、少开支的经济政策。里根强调,他将依靠“自由企业”的积极性,来打破15年来美国经济的“滞涨”局面,并恢复美国经济的增长能力。
——《里根总统的经济复兴计划》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评胡佛总统的反危机措施。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与尼克松时期相比里根政府的政策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具体指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与里根的政策是否取得了成功?其实质是什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找到了一条推动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和胜利的道路。结合图,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1928年秋)
材料二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
材料三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毛泽东《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将“西江月”后□□□处省去的内容填写完整并指出该词创作的历史背景。
(2)上述毛泽东诗词展现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场景。从材料二、三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并以此论证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中条山战役(日方称之为“中原会战”)发生于1941年5月至6月,持续一个月,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唯一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0年12月26日,日本东条陆相和杉山总长在迅速解决对华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提出“不要单纯考虑南方,要确立以中国和北方问题为主的方针”。据此,1941年1月30日,侵华日军提出“ 1941年度的作战,根据当前任务,大致确保现在的占领地区,尤其在夏秋季节须发挥综合战力,对敌施加重大压力。特别期待于在华北消灭山西南部中央军的一战(亦即中条山战役)”。
——摘引自《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中条山战役前,国民党卫立煌原来是凭着二十六万大军与日军四个师团对峙,所以才能长期坚持中条山防线,并自称“东方马其诺防线”;由于抽调部分军队去制造“反共摩擦”,兵力下降为十七八万。而日军则是组织七个师团,超过十万的主力部队来决战……据日方的统计资料,国民革命军“被俘约35OOO名,遗弃尸体42000具,总伤亡超过10万。日军损失计战死673名,负伤2292名”。在国民政府公布的材料中,“综合会战,计毙伤敌官兵9900名”,我军“共伤亡、中毒、失踪官兵达13751员名”。
——摘引自《中国抗日战争史》
(1) 根据材料,概括中条山战役发生的主要背景。
(2) 中条山战役被国民政府视为“最大之错误、亦为抗战中最大之耻辱”。根据以上材料,分析造成中条山战役这一结局的原因和影响。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礼逊一部中文英语语法书里将“She”译为“他女”。1878年,广州人郭赞生翻译出版英文语法著作《文法初阶》一书中创造性的将“She”译为“伊”。1918年,“她”开始公开使用。1919—1922年,“伊”字在和“她”字正式的争论中一度领先。直到30年代前中期,“她”字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同。“她”字是一个形声字,女是形,也是声,和“他”形异声同,这种“有节制改变”遵从了汉语自身可以一音多字的简便特点。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由于其社会优先进入现代化,故其语言在许多方面也较早地打上了现代化的烙印。“她”字虽不能说是这一西方语言现代性引进中国的直接产物,但它无疑是中国人在追寻现代性的过程中,通过与西方语言文化接触、碰撞而创造出来的美妙之果。
——摘编自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
(1)根据材料,简述英文“She”字译文的变迁过程。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她’字得到社会认同”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33年3月8日,国民政府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位币定名为“元”,总重26.6971克,银八八、铜一二,即含纯银23.493448克。银本位币每元重量及成色,与法定重量、成色相比之下,公差不得超过0.3%,并规定一切公私交易用银本位币授受,其用数每次均无限制。同年4月,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发行全国统一的银币——“孙中山头像”银元。
——《历史上的十次货币战争》
材料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与三十年代之交,我国因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币制难以维持,国内的货币发行也未趋统一,杂乱不堪。国民党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同时禁止银元在市面上流通,并强制将白银收归国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到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民国中央银行货币史·法币》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币制改革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