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每空1分) 细胞作为一个生命系统,其内部的各种结构及其功能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右图表示某种高等生物细胞中蛋白质X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据图回答:
(1)如果图中细胞表示唾液腺细胞,那么X是 ,细胞中与X物质的加工、运输和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是________ (填标号),它们的膜与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在实验条件下培养该细胞,如果培养液中的含氧量较低时,图中的1就移动到细胞表面,当含氧量较高时,就移动到细胞内部均匀分布。上述现象表明________ 是影响其活动的重要因素。
(3)实验中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某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得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以及在此过程中高尔基体、细胞膜、内质网膜面积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①请判断甲图中的a、b、c曲线所指代的细胞器依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判断乙图中的①、②、③所指的细胞结构依次是: 、 、 。
③以上实验也说明:各种不同的生物膜的成分和结构相似, 密切联系,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作物在成熟期叶片枯黄,若延长绿色状态将有助于提高产量。某小麦野生型在成熟期叶片正常枯黄(熟黄),其单基因突变纯合子 在成熟期叶片保持绿色的时间延长(持绿)。回答下列问题。
(1)将 与野生型杂交得到 ,表型为______(填“熟黄”或“持绿”),则此突变为隐性突变( 基因突变为 基因)。推测 基因控制小麦熟黄,将 基因转入______个体中表达,观察获得的植株表型可验证此推测。
(2)突变体 与 表型相同,是 基因突变为 基因的隐性纯合子,A2基因与A1基因是非等位的同源基因,序列相同。 、 、 和 基因转录的模板链简要信息如图1。据图1可知,与野生型基因相比, 基因发生了______, 基因发生了______,使合成的 都提前出现了______,翻译出的多肽链长度变______,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活性丧失。 ( )基因编码A酶,图2为检测野生型和两个突变体叶片中A酶的酶活性结果,其中______号株系为野生型的数据。
(3) 和 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的基因型为______, 的基因型为______。若将 与 杂交得到 , 自交得到 , 中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个体的比例为______。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熟悉的歌声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哼唱。听歌和唱歌都涉及到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回答下列问题。
(1)听歌跟唱时,声波传入内耳使听觉感受细胞产生______,经听神经传入神经中枢,再通过中枢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后,由______支配发声器官唱出歌声,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的______(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活动。
(2)唱歌时,呼吸是影响发声的重要因素,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与“吸”。换气的随意控制由______和低级中枢对呼吸肌的分级调节实现。体液中 浓度变化会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从而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前后,让动物短时吸入 ( 和 ),检测肺通气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据图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失歌症者先天唱歌跑调却不自知,为检测其对音乐的感知和学习能力,对正常组和失歌症组进行“前测一训练一后测”的实验研究,结果如图2。从不同角度分析可知,与正常组相比,失歌症组______(答出2点);仅分析失歌症组后测和前测音乐感知准确率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因此,应该鼓励失歌症者积极学习音乐和训练歌唱。
为协调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者在近海渔业生态系统的管控区中划分出甲(捕捞)、乙(非捕捞)两区域,探究捕捞产生的生态效应,部分食物链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
(1)甲区域岩龙虾的捕捞使海胆密度上升,海藻生物量下降。捕捞压力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引起海胆的迁出率和______上升。乙区域禁捕后,捕食者的恢复______(填“缓解”或“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海藻生物量增加。以上研究说明捕捞能______(填“直接”或“间接”)降低海洋生态系统中海藻的生物量。
(2)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通过______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当甲区域达到生态平衡,其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______。
(3)为了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构建生态学模型,探究岩龙虾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其数量的动态关系。仅基于模型(图2)分析,对处于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进行捕捞时,为持续获得较大的岩龙虾产量,当年捕捞量应为______只;当年最大捕捞量不能超过______只,否则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原因是______。
在光下叶绿体中的 能与 反应形成 ;当 比值低时, 也能与 反应形成 等化合物。 在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中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完成光呼吸过程。上述过程在叶绿体与线粒体中主要物质变化如图1。
光呼吸将已经同化的碳释放,且整体上是消耗能量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是______过程。
(2)与光呼吸不同,以葡萄糖为反应物的有氧呼吸产生NADH的场所是______和______。
(3)我国科学家将改变光呼吸的相关基因转入某种农作物野生型植株(WT),得到转基因株系1和2,测定净光合速率,结果如图2、图3。图2中植物光合作用 的来源除了有外界环境外,还可来自______和______(填生理过程)。7—10时株系1和2与WT净光合速率逐渐产生差异,原因是______。据图3中的数据______(填“能”或“不能”)计算出株系1的总光合速率,理由是______。
(4)结合上述结果分析,选择转基因株系1进行种植,产量可能更具优势,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酿酒酵母是重要的发酵菌种,广泛应用于酿酒、食品加工及生物燃料生产等。研究人员对酿酒酵母菌株A进行基因工程改造以提高发酵中的乙醇产量。回答下列问题:
(1)酿酒酵母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_____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_____发酵,可用于制作果酒等。
(2)传统发酵中,新鲜水果不接种酿酒酵母也能制备果酒,原因是_____。
(3)工业上常采用单一菌种发酵生产食品。菌株A存在于环境中,实验室获得该单一菌种的分离方法有_____和_____。
(4)菌株A含有1个FLO基因,其表达的FLO蛋白可提高发酵中乙醇产量,且FLO蛋白量与乙醇产量成正相关,研究人员基于菌株A构建得到菌株B、C、D(如下图)。该实验中,构建菌株B的目的是___,预期菌株A、B、C、D发酵中乙醇产量的高低为_____。
(5)菌株A中,X和Y基因的表达均可以提高发酵中乙醇产量。研究人员将X和Y基因融合在一起,构建了XY融合基因能表达的菌株E(如图),其在发酵中具有更高的乙醇产量。菌株E中无单独的X和Y基因,且其他基因未被破坏。简要写出由菌株A到菌株E的构建思路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