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大鼠
蒲松龄
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适异国来贡狮猫,抱投鼠屋,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 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万历:明神宗的年号。② 逡(qūn)巡:从容,不慌不忙。③ 啻(chì):仅;止。 ④ 龁(hé):咬。
给文中画曲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句中断三处,2分)
猫 蹲 良 久 鼠 逡 巡 自 穴 中 出 见 猫 怒 奔 之。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遍民间佳猫捕制之:       ②众谓猫怯:     
③猫即下:                 ④口龁领:      
下列句中与“适异国来贡狮猫,抱投鼠屋,潜窥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B.至之市 C.然后知猫之避 D.心之所向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苏秦止孟尝君入秦》,回答下面问题. 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今臣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八月,降雨下,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国,譬若虎口,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
【注释】选自《战国策·齐策》①孟尝君:即田文,齐国宗亲。②人事:人世间的事情。③淄:淄水④土偶人:用泥土捏的人;桃梗:用桃木枝刻的人。⑤挺:揉捏。⑥四塞:四面都有要塞。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者千数而弗听(2)不敢言人事也
(3)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4)孟尝君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人 事 者 吾 已 尽 知 之 矣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
苏秦是如何说服孟尝君不要入秦,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问题。(14 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行()②尊君在()
③故人来,与之食 ()④其自食其言也()
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14 分)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②不不枝③亭亭净
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翻译下列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
(2)秦王不说说:
(3)岂直五百里哉直:
(4)长跪而谢之谢: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的故事?(2分)
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的潜台词是什么?(2 分)
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3 分)

《隆中对》、《后出师表》对比阅读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节选自《隆中对》
【乙】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节选自《后出师表》
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①此人可见()②欲大义于天下 ()
不伐贼()④不甘味()
对“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通“熟”,形容词 B.同“谁”,疑问代词
C.同“怎么”,疑问代词 D.同“为什么”,疑问代词

翻译句子。
将军宜枉驾顾之。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乙文中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请找出有关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
白居易曾有诗云:“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对于诸葛亮效忠刘氏的情结作了高度评价,你是如何理解他与刘备父子之间感情的?试做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