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4)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以氧气和二氧化碳为例,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①从宏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            (填“元素”、“原子”或“分子”,下同)组成。
②从微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             构成。
(2)认识物质的性质
①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纳米铁粉在氧气中可自燃生成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将蘸有酒精的棉芯点燃后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如图)。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由此可推知的灭火原理是                            。若使棉芯下半段恢复燃烧,操作方法是                           

(3)认识物质的制法
①某同学用软塑料瓶自制气体发生装置,通过捏放瓶身可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 (如图4)。若利用该装置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利用该装置制二氧化碳,无纺布包内药品为              (写名称)。

②工业上常用液化空气制氧气,该过程发生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辩证地认识物质
①量变引起质变。例如:碳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           (写化学式)。
②功过相对论。从“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的事实分析,“过”: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等;“功”:                                                (举一例)。

科目 化学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硫酸是一种常见的酸,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室浓硫酸稀释的方法是    

(2)为研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某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

实验中,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溶液有颜色变化的是

   (填序号),E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有一瓶因久置而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为鉴定该溶液的成分,小亮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1)取一支洁净试管,倒入3~5mL待测溶液,滴加2~3滴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该溶液呈    (填“酸性”“碱性”);

(2)另取一支洁净试管,倒入3~5mL待测溶液,加入几粒锌粒后有气泡冒出,该溶液一定是    溶液;

(3)要确定该溶液是稀硫酸还是稀盐酸,小亮还需要补充的实验是:

实验步骤

现象

实验结论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经查询资料,采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并收集一定量甲烷气体进行实验。

【查询资料】

Ⅰ.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有可燃性。

Ⅱ.实验室常用醋酸钠和碱石灰固体共热制取甲烷,有关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H3COONa+NaOHNa2CO3+CH4↑。

【实验装置】

请回答:

(1)实验室制取甲烷气体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    

(2)验纯后,点燃甲烷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见图F),烧杯内壁有

   生成,然后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现象为    。由此推断,甲烷中一定含C、H两种元素,甲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进行实验(2)前,将甲烷气体通过装置E,目的是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仪器和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应选择    (从A~G中选择,填字母序号,下同)组合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了便于控制反应速率,组合发生装置应选择    。将气体通入H装置(从m口进入),还可以进行许多实验。下列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填序号)。

①收集二氧化碳;

②H中盛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③H中盛满水,n口连接量筒,测二氧化碳的体积;

④H中盛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

(3)小明同学设计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如图Ⅰ),其突出优点是    。该发生装置    (填“能”或“不能”)用于稀硫酸和锌粒反应制氢气。

请根据如图所示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一点燃氢气前要    

(2)实验二探究的是    对溶解速率的影响。

(3)实验三中,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滴入锥形瓶后,预期观察到的现象是    

(4)实验四存在的明显错误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